爱情神话

爱情片大陆2021

主演:徐峥,马伊琍,吴越,倪虹洁,周野芒,黄明昊,王影璐,宁理,张芝华,吴冕,冯玛娅,哈姆扎·穆罕默德·纳吉·萨拉米,孙思瀚,赵胤胤,卫莱,赵国云,杨蔚岚,白红卫,史航

导演:邵艺辉

播放地址

 剧照

爱情神话 剧照 NO.1爱情神话 剧照 NO.2爱情神话 剧照 NO.3爱情神话 剧照 NO.4爱情神话 剧照 NO.5爱情神话 剧照 NO.6爱情神话 剧照 NO.13爱情神话 剧照 NO.14爱情神话 剧照 NO.15爱情神话 剧照 NO.16爱情神话 剧照 NO.17爱情神话 剧照 NO.18爱情神话 剧照 NO.19爱情神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00:28

详细剧情

  离异多年的画家老白(徐峥 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同样离异,带着一个孩子的李小姐(马伊琍 饰),老白对李小姐一见倾心,可是李小姐似乎对这段感情有所顾虑,一直止步不前。老白在家里开设了美术班,教成年人画画,格洛瑞亚(倪虹洁 饰)是他的学生之一。热情奔放的格洛瑞亚虽然已经结婚,但是丈夫远在国外常年不回家,她似乎对老白有着超越了师生的感情。  蓓蓓(吴越 饰)是老白的前妻,两人虽然已经离婚多年,而且是蓓蓓背叛了老白,但老白的母亲还是希望两人有朝一日可以复婚。在上海的弄堂里,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徐拉开序幕。

 长篇影评

 1 ) 老白是怎样一种存在

前情:在做后期的时候,我和作曲老师想创作一首属于老白的歌,他希望我写点东西描述一下想要的感觉,而我对角色的感觉也因为徐老师的演绎加工发生了变化。比之前的想象更加丰满和复杂。于是写了这篇小东西。不过最后因为时间紧急,写歌的事也就作罢。

最近看了很多影评,不乏深度之作,让我受益匪浅,凑热闹把它拿出来,供大家消遣一乐。(毕竟我拍电影是为了给豆瓣涨粉。

《老白是怎样一种存在》

老白过得并不轻松,虽然他看上去比谁都悠闲,画画、教画、买菜、做饭。

老乌总说他是艺术家,他不知道他是不是在骂他。还有朋友说他是生活家,他觉得这一定是在骂他。

没有人的梦想是“生活”,最多会有人梦想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

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甚至有时候也不想让自己知道:他总是处在深深的绝望中。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诚实地看待自己,绝望是常有的事。

人到中年,他才有点知道什么是艺术,但明确知道自己永远也达不到。这无疑是更深的绝望。

在羞耻心和虚荣心互相缠斗加持下,他只能心虚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杂家,什么都涉猎一点,不精通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精力有限。兴趣就是点到为止。

他调侃一切,消解一切,讨厌一切严肃的权威的神圣的,既然意识到自己是个傻逼,那放眼望去谁不是傻逼?

老白年轻的时候喜欢佛朗西斯培根,努力向艺术和艺术家的生活靠拢,但尝试失败,他向往的东西都是他不具备的,他骨子里也缺乏冒险、粗犷和堕落的勇气,他把这点归结在上海人的身份上,他也没法像培根,经历过二战,还是一个同性恋。时代和家庭都没有给过他什么创伤,对于做艺术来说,也是一种悲哀。

他用培根的方式画一些日常事物,器具、蔬菜和街坊邻居。没有表达也没有揭示。培根知道可能会疯。人们说这是老白追求美好恬静和对平淡生活的肯定,他心想这是狗屁。

“一个彻头彻尾无用的存在,却不得不莫名其妙的奉陪到底。”(培根)“但神经系统始终本能地追求喜悦和满足,哪怕那个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已近乎绝望。”

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是渴望终极融合的尝试,渴望与他人、与历史、与世界、与永恒的融合,极度渴望突破种种的限制、隔阂和交流的不可能而与他者融合。就像爱情。“于是人类创造一个神话,一个共享的幻觉,在这幻觉中潜入广袤的海洋,人幻想自己是一个温柔的泡沫,是一体的一部分。”

艺术的尝试失败,但爱情还有可能,这个对象就是李小姐。

她身上的脆弱、神秘、游离和某种向往击中了他。尤其击中他身上艺术家的部分。虽然她的存在也时常让他觉得自己渺小和可悲,比如有时候想想自己的斜挎帆布包和50块三条的围巾,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幸好没有听阿德的再穿Polo衫。他不知道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肯定不是自己这样。

但有时候,他觉得她和他是一类人,被一种无形的桎梏摁在原地,徒劳的打转,还要强打精神继续生活。

她还有一种对放荡的渴望,他心甘情愿成为她一件顺手的工具。

她比他见过的任何女人都干脆利落的要和他发生关系,甚至有点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只是她越干脆,他越悲哀的知道,他只是一个工具。甚至不是一个好的泄欲工具,她要发泄的不是欲望,可能是一种愤怒?一种绝望?

他想让她慢一点,再慢一点,去了解他的人,他的趣味,他和她共通的无奈和沮丧。也许他应该直接告诉她,说的更明白一点,把他心里的翻滚和幽深都告诉她,但是好几次,话衔在嘴边,看着她的眼睛,话又飞走了,因为他讨厌严肃的矫情的甚至深情的。

比做一个傻逼更危险的是,做一个暴露自己的傻逼。

好多时刻,他都知道了,她不爱他。

他所有能做的,只是让她开心一点。

后记:最早写老白的时候,他还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里,他身上有很多我朋友的元素,比如画画烧菜打鼓。他的画来自另一个朋友在手机上画的随笔(我特意挑选了他最随意的涂鸦当成是老白奋斗终生的结晶)

但老白的本质是我自己,一个时刻为自己羞愧的人,一个慌张的无业游民,一个嘲讽一切的废物,也不是上海人,是一个异乡人,一个永远的他者。他的过去凝结的是我太多的挫败、失望和破碎的遭遇。我无法用女性视角去叙事,否则那将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当然,观众也不必看到这些,羞愧有多少伪装就有多少。

创作最好玩的是,我作为老白真身,也作为一个第二性,还可以从自己身上分离出一个第一性,也是我理想中的男性,得体,低调,谦卑,寡言,内省,不仅为自己羞愧,还为同胞羞愧,为同胞的冒犯羞愧。就算这样,可能也配不上三个可爱的女性,因为她们是我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愿景。

我总是很消极,但传播自己的消极是无意义和无建设性的,所以我希望故事是温暖的,失意的人都能靠它短暂取暖。不过语言比影像更具有欺骗性。影像出来,创作者所有的话都是废话,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2 ) 上海神话

网暴事件过去一年了。至今每天依然收到相关提醒。看来我应该每年都来给这片沪性战场烧个香——

本以为是上海独立女性的赞歌,没想到是洋房老男人的艳福;

本以为是海派爱情的再现,没想到是老帮菜以睡到欧洲女明星为谈资的“神话”;

这部片子迎合了两种思想:伪女性主义、伪资产阶级;

伪女性主义在这部电影里大放异彩,实际上是男本位文化具有弹性的证明,它最终指向消费主义,例如片种女主角仿佛要踩着Jimmy Choo,才有资格走入新时代;

伪资产阶级精神上老想脱亚入欧,却根本没搞清楚(或故意不承认)他们的第一桶金必然来自体制红利,这帮人到今天改头换面,觉得自己能代表资产阶级文明了,可笑虚伪至极;

越骂我越不会认输的。时代的底色最终会泛上来,咱们走着瞧。

最后依然不能忘记向吴越、吴冕、张芝华三位上海女演员鲜花~

2023.1.20

以下是2022.12.26的正文,当时曾引起针对我的大规模网暴。

—————————————————

本来写了一篇正经影评,列出了一些疑问,但想想又删掉了。

因为我想,导演又不是上海人,没有义务对方言做正本清源的工作,所以生硬的书面语与真实口语之间的割裂,造成洋泾浜般的尴尬,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这就是部商业喜剧,放了点文艺梗佐料,没有义务去理解住在五原路独栋老洋房的人和路边修鞋匠之间的阶级差异决定他们不可能这样对话,尽管这两人已经触及整个上海移民史及背后更大的社会结构演变,是一条幽深的峡谷,但既然导演选择轻轻掠过,那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虽然它打着女性主义卖点其实烘托了清纯可爱的中年男性,高光时刻全部在上只角的精致从容的男人身上,但反正观众就图一乐,听听噱头和金句,自以为自己被取悦,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导演也不是社会学者,所以三个女人就算一个文艺腔,一个十三点,一个出轨妻,都能牙尖嘴利一起嘲讽男人,用这种浮夸和脸谱化的形象塑造所谓的新女性,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导演不过三十岁,她对人生悲剧的理解或许也就是突发地死去一个朋友,而男女之间的犹疑猜忌,世情的荒诞,可以用文艺机灵的段子包装成一种戏剧化“刻奇”,从而已感觉不出一丝伤痛…倒也无所谓。

但是,抛开电影,我还是会想,上海究竟应该怎样书写?对这一点,我还是有所谓。但只是对自己,不对别人。

今日上海人口两千多万,面积6340平方公里。而在方圆不足两公里的上只角,在上只角能继承独栋房子的人,或者八十年代就能自费出国结果没有黑在那里还回来的人,大约占了多少?手头没有数据,但是估计像大熊猫一样稀少。那这只大熊猫背后的社会信息是什么?如果我要写这么一只熊猫,势必做足功课,找到必须写他的原因,而不是直接拿过来就用。因为“特色”与“典型”,是不能搞混的。

就好比,虽然熊猫是四川的特色,但四川马路上是看不到熊猫的,熊猫的喜怒哀乐,也和四川人无关。写熊猫,你足够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不是个案研究,而自欺欺人地说它就代表四川人,那么这就是在隔离和扭曲一个城市的真相。

生活经验告诉我,长期住在上只角的外地人,常常比上海人还看重区域鄙视链。因为社会差异化满足了急于改变命运的这批人的优越感和虚荣心。人人都想做那只被捧起来的熊猫。于是他们眼里的上海非常清晰和简单,像三明治一样分好了层次,商业喜剧只需要把里面那一块最值钱的奶酪挑出来,声称这就是上海神话。

因此,上海从来不缺少神话。上海缺少的是真正的典型人物、典型生活。绝大多数老上海人都经历过时代的重锤,不可能像民国老克勒那样优雅文艺、会说法语,他们只舍得吃便宜的仿制西餐,实际上却不怎么懂西餐里的各种门道。他们始终附庸风雅,始终小资,是因为他们在赤贫时代要为全国创造财富,可致富后又被嘲笑抠门算计。于是他们的不安、愤怒、彷徨和局促,就会自己隐藏起来,很少被看到。上海人的尴尬龃龉甚至比那些县城里的农民更少被看到,因为高楼越多,阴影就越深。

但是神话的营销越来越重要,甚至盘活了相当体量的经济。于是,属于上海的那些典型痛苦从某个时刻开始,在文艺作品中被全面地掩盖、模糊、消解、忽略了。电影观众只想要麻醉和愉悦,创作者也都知道电影最终不过是多方权衡利弊的结果罢了。而导演曾经骄傲的不妥协,原来只是一场卧薪尝胆的表演,是为了在电影闯关游戏中吃掉商业喜剧的一桶桶金币。

呵,扯远了,我又不需要北电文学系以我为荣,我有什么必要掼浪头?

但我终于明白,对城市书写的停止,不是止于方言的消失,而是止于再也不写这里的人真正的痛苦了。《孽债》和《股疯》即便是普通话演的,也无损于他们的良心。而诸位上海老戏骨在这部电影里,操着已经有点隔生的沪语,最终只是给某种上海神话锦上添花罢了。

———

作为一篇critical writing,最后引用一段别人更透彻的话:

一种乌托邦式的创作,然而乌托邦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们往往寄托在乌有之上,或者说不可完成而导致的悲剧性。但是,片中小团体的存在基础却是实打实的,即两名不讨喜的母亲最在意的财富资本(即使是被迫忍受与母亲同住的女主也有能力搞定外滩展馆。)故事最后的那个底包,那段在片中令人心驰神往,闻者落泪的讲述,证明了这并非一种真正的进步书写: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念念不忘与一位极度美丽,并且极度具有名望的欧洲女影星的一夜情。

 3 ) 故事是第一追求

我是太原人,在上海租房生活了6年左右,无业游民状态,平时主要写小说写公号,也有两次接到有定金的编剧的活儿。可能有朋友看过我原来写过淮海中路的故事,我租的房子在武康大楼对面的弄堂里,其实是个违建。我紧挨着的邻居在旁边的菜市场卖菜,我们关系很好,我去他家买菜能得到比其他家更多的小葱(在上海的菜市场买菜会送一把小葱)。但他们要囤积很多蔬菜,就会有老鼠,有几次跑到我家里来。我还有一个邻居在胡同更深处,是个拍时尚杂志的摄影师,很多明星会去他也是租的房子的天台上拍照。这都是真实的上海的一部分,甚至更有意思,我也想过是不是加入到《爱情神话》里?

可是这个电影里我更想聚焦的就是不那么完美的男女谈情说爱的小事。加入这些会变味,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场有外地人,上海人就不会讲上海话了,怕别人听不懂。放在电影里,为了合理性,大家也应该讲普通话,可单纯从创作角度讲,我觉得讲方言更帮助表演,从最早我打算找非职业演员演就决定使用方言,不管素人还是职业演员,方言一定是给表演加分的。这种选择都不是为了要展现地道上海,因为我生活的6年里,我的环境里听到上海话并不多,也是朋友为了照顾我的感受。我观察到的上海人都讲沪语早已不是现状,那只是为了服务于我的故事。

同样服务于故事的还有角色设定,他们是一群70后,多有房产,他们20年前买房的价格放到现在同样地段可能一个厕所都买不了。2000年左右安福路的房子是八千一平方,现在是十几万一平方,但物价的确没有涨这么多。我们的阶层划分也比较有特殊性,不管是物质指标还是精神指标,很难对标国外,也没必要对标。是中产还是小市民,是穷人还是富人,也得是观众根据自己的坐标去判断。

而之所以选取一群70后,不是还在奋斗的年轻群体,也是因为我想让这个情感故事更集中在人物本身,集中在内部原因不是外部原因上。他们的生活状态、会关心的、爱谈论的东西决定了身份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文艺素养不能太专业也不会压根没有。但这依然是少部分人的生活,我很确定。

故事是我的第一追求,我拍其他的城市也会尽量用方言,完全是个人喜好,而任何城市我也只能选取一个角度一种人群。完全是个人能力决定的。

每次采访我都会说,我只是拍了一个局限的、我熟悉的、但不够全面和客观的上海。我想没有一个电影不是片面的、局限的、只呈现一种想象的,2个小时左右的体量就决定了它的波及范围。

所以我们才需要有更多角度更多题材更多色彩的都市电影呀,不仅是上海,每个城市都有很多能拍的。但没有一个电影能代表一个城市,就像没有一个人能代表了他的家乡他的群体。

 4 ) 是爱情神话还是爱情公寓

在上映几天口碑爆棚后再看这样的片子,结果就是一上来就充满了期待。几个文艺中年男男女女喝喝咖啡做做饭唠唠嗑,再加一些狗血一些满不在乎一些犀利吐槽,听起来就像是我这种伍迪艾伦侯麦党会喜欢的电影啊!事实是在看之前也确实看到的都是上海伍迪艾伦这样的评价。于是约好了女性朋友,准备好了一起看完后获得欢乐的共鸣和愉快的对于男女关系的延伸吐槽,而结果却是,看完后愉快地进行了对片子本身的吐槽。。

我当然不能说是不喜欢这部片子的。观看过程中的直接的笑点和爽感也是有的,但是只要走出电影院那个场域,就发现我对它的期待远超于此。

我非常能get这个片子想要反套路、反性别刻板印象、反俗气的意思,也当然能get到她几乎所有的吐槽点,但就是get得太轻易了,因此显得浅和直白。让女性角色说出那句“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会犯的错误”当然会让人会心一笑,但这和春晚舞台上的小品演员直接给你甩网络段子有什么分别嘛。都说这是爱情小品,但也不能变成真小品是不是。讲到这里我突然浮现了贾玲在春晚舞台上讲这个桥段的画面,耳边甚至仿佛听到了罐头笑声。。(也太合适了!)

这种真小品的感觉,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反俗气的核心主要是建立在简单性转之上的。太过明显懒得举例先不展开了。

此外,这部片子的徐峥味儿也太重了,我甚至感觉到魂穿了囧妈,徐峥本色出演了他最喜欢的角色,除了懦弱之外没什么别的毛病,会画画会做饭会照顾人不计较乐于付出还有幽默感(甚至还要暗示床上能力好到让人愿意付费??)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男性角色恰恰是这部片子最大的败笔。这到底是徐峥自己的自恋yy还是导演构建了一个理想男性的形象?我感觉我完全无法分辨了。但不管是哪种可能性,这都离片子本身想彰显的犀利气质相去甚远,因为这使得充斥在片子台词里的对于男性群体的所谓吐槽显得那么轻飘飘。这也是小品感的来源。

她好似吐槽了男导演,好似吐槽了某种被大众吐槽很久的男性油腻思维,但本质上她不敢冒犯任何一个人。这一点是最不伍迪艾伦的地方了。她只敢对着天空开炮,但是具体到角色本身,她甚至让处于槽点漩涡中心的男性不但丝毫不被冒犯到,还开口说出了我替他们道歉这样的话。这太讨巧了。因为这不但让女观众有爽到,更巧妙地给了男性观众代入徐峥角色的角度,觉得自己和那些被吐槽的男的不一样,当然也不会被冒犯到。皆大欢喜。——多说一句,想象一下如果杨笠一边说普信男不行,一边台上有个男性搭档随声附和说,对,他们真的不行,我为他们向你们道歉。那结果可想而知会多么皆大欢喜。空气中充满快活的气息。

我必须要再声明一句,我并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就希望看到在屏幕上出现激烈的性别冲突,但,导演本人主动要把这种性转话题挑明了抛出来但又将将好落在了最安全的点上,我是应该说这种做法是聪明呢还是取巧呢?展现一个有缺陷的可笑的男性形象并没有那么可怕啊,其实不用那么讨好的。

在这种取巧之中,我感觉到了一种很难被察觉的油滑存在。

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强调女性意识的片子,它远远没有触及任何真正的问题。当然有人要说,为什么总要提女性意识啊累不累。可这就是本片的重要立足点啊。如果导演自己不是要标榜这种属性,又怎么会专门设计一个架空感十足的场景,让男主角在女主角的批判下替男导演道歉呢。

再说女性角色,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里面的三个女性角色的反套路设定,两场饭桌戏就存在着很明显的反转,你们以为我们女性看上同一个男性后就会勾心斗角上演后宫戏了吗?我偏不。我就要让你们看到我们女性也可以大度地做朋友。突然间大家就其乐融融手拉手坐在一起了,感觉像是欲望都市突然跑错了老友记的片场。可是拜托,老友记里莫妮卡和菲比看上同一个男的也要明争暗斗一整集的(直到发现那男的根本不行才重归于好hhh)。那才是真实可爱的关系呀。这部里马伊俐和倪虹洁急转直下毫无芥蒂的其乐融融(才见了一两次!),倒让人觉得俩人坐在一起的寒暄和笑容显出一种虚假来(总觉得下一幕就要捅刀。。),再补充一句,你要是真的讽刺这种虚假我也能高看一眼。同上,这里也不用这么讨好的啊。。展现真实的嫉妒也不会冒犯到女性的。

更不用说马伊俐和倪虹洁两个角色的性格,稍微想想她俩不应该是互相看不上的吗?就马伊俐这种内心清高(甚至有点装腔作势)的人设(无论男女),都应该和倪虹洁这种市井气(且婊在脸上)的人设(无论男女)彼此看不上(再加一句防杠声明:这两个角色都很可爱我很喜欢)——起码在刚认识的情况下。这种看不上或者说冲突是来自于本质的气质不同,根本不用担心展现这种矛盾会显得“雌竞”显得“女的小气”啊。

我感受不到这种友情的真诚,相反感受到导演刻意为了彰显这种超越女性刻板印象的反转,连基本的逻辑都不要了。如果能有一些展现两个人之间从瞧不上到互相欣赏、探讨人生、达到了对对方的理解和认可的情节,那会动人很多,甚至可能可以真正把女性意识的部分立起来。但现在这样太过于目的性的情节处理,完全失掉了行为的根基。从关系的冲突到关系的建立难道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吗?导演你用了那么大篇幅讲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从冲突到建立的过程,又用那么大篇幅讲两个男性角色之间产生冲突又修复的过程,那对于两个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建立怎么就没有任何耐心呢?女性之间的关系只配得上这么单线条的片面呈现吗?这能不能从某种方面说明你所谓的女性主义只是某种表面的说说而已?

还有啊,当朋友了就当朋友了,凭啥两个妹子变成好朋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徐峥办展还不收钱啊,是为了性转说明我们女的不但不靠男人还比男人能干嘛。但这也没有根基啊,就算性转,两个男的同时喜欢上一个妹子,也不会相谈甚欢地一起去支持妹子本来就算不上事业的事业吧?既要性转,结果又抛不下男性中心的立场,这就是简单性转使人别扭的地方。如果说最后俩人成为朋友了,是倪虹洁帮马伊琍办了她事业里想办而办不成的事,那还能让人爽一点吧?

总而言之,似乎所有的角色都是为了让导演输出她想输出的话而已,而这些想输出的话,也都是网络舆论的基本盘(女性也可以不负责任、女性也可以渣、男性也可以化妆、男性也可以靠女性的资源等等),并不独到和深入,甚至稍微往下追问一点点,就发现其实你并不知道她想输出的是什么。

作为一部唠嗑片,甚至也没有触及任何一点关于存在、关于迷茫、关于焦虑和危机的内容,只是为了拼凑着输出一些单线条的东西,造出一些浮在表面的人物。

而或许我应该转变一下期待,就当作喜剧来看呢?但是就算放到喜剧的框架里,这也是比较肥皂的那类喜剧。并不是莫名其妙把老乌写死掉就可以达到喜剧的本质是悲剧那种层次的呀。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我之所以看完这么多天后都抑制不住和朋友吐槽的心情,是因为我期待看到伍迪艾伦或是侯麦或是哪怕一点点费里尼,没想到只看到了一部浓缩版的爱情公寓啊。

是的,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一下子意识到那些套路、拼段子的风格和抖包袱的节奏都那么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当然也可以有人喜欢,只是我本以为这部片子这么努力要和别人不一样,但没想到却比别人更浅薄。

再多说几句关于小红书式的上海的部分。这当然是最让我不自在的地方。上海本身的精致当然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导演竟然对小红书毫无批判并且主动投身其中,again,我期待一些犀利的东西但是失望了。这让我想起了导演之前写过的那篇上海约会指南,有兴趣的可以翻来看看。她有一种,既要展现犀利的吐槽、但是又抑制不住地真的很喜欢这些精致消费主义,这种别扭存在。当然可以在生活里喜欢上海的洋气,但是呈现在文艺作品里,一丝讽刺都无还显出对消费主义和有产阶级的赞美,就显得还是。。肥皂了点。。

 5 ) 剪一小段生活,放在电影上,成年人的爱情特别有味道也特别真实。

首先,电影里插入的背景英文歌都好好听!有没有人知道歌单,我去找!真的都好好听!

这个片子让人想起法国的生活片,怎么说呢,就是好像就是从谁家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剪了一段时光,轻轻放在了大银幕上。电影里的大城小事,几个人之间嬉笑怒骂,有一种特别贴肤的熟悉感。你甚至能把某些人的某些具体特点和自己身边的谁谁谁直接对号入座!再加上上海老洋房、街边的外国人、路边摊档+小超市的组合,喝着咖啡的皮鞋固定摊位,夹杂着普通话和英文单词的上海话对白,有着一种浓浓的上海人家小日子里冒着烟火气的亲切感。

说真的,全片最让我有感觉的是老乌酒后的那段爱情往事与最后大家一起聚在一起看《爱情神话》来追悼老乌,却发现片子谁也看不下去的这个对比!

爱情是什么,就在这个对比中,给出了(包括观众在内的)每个人心里的答案。

其实影片本身并没有交代老乌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假的,只有老乌自己戏说了一句“编的”。不管资助老乌终身住宿的公司背后是不是欧洲国宝大明星,对于一生浪漫的老乌来说,他在罗马遇到的爱情都是他终身的神话。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这个是爱情在他身上产生的魅力与作用,与他人信与不信并无关系。并且最终他也将他的生命交给了这段爱情神话的女主角。从而让他的人生变成了“神话”。

而被老乌曾经的爱情感染的一群人在追悼老乌以及与他一起仙去的爱情时,一起播放《爱情神话》,却变成了护手霜传递接力……一下子就点出了“我们心中期望的不一定和现实是一致的”这一点!即便爱情也是如此。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成年人(过来人),每个人都特别明白这个事实。

但人呢,不管什么年纪,都是需要爱情而且渴望爱情的。

年少时我们爱的不顾一切,一句话就说到海枯石烂天荒地老的,但人生其实比年少的我们想象的长很多,也复杂很多。成年后,经历不同每个成年人多多少少都收敛了很多。

面对爱情,我们仍然渴望、仍然幻想,但现实中有人伤痕累累的步履蹒跚、有人且痴且狂尽情享受、有人自我矛盾得不堪回首。

所以当你开始有了一定的经历以后,你开始发觉这些生活的片段,成年人的爱情特别有味道也特别真实。

全片中最典型的一种独立女性,因该是“李小姐”,在上海我身边就有这种姑娘。

端庄、有魅力而且经济独立,看上去甚至有点高冷,上班的时候独当一面。永远见到她的时候,都是衣衫亮丽,不管是约会时的紫色,还是工作装的领带,没有一丝皱褶和倦怠。但就是这样的人,却生活在老洋房里(老公房?)!

是的,上海有好多建筑外观特别美的老洋房,当你看到精致的外墙和各种欧罗巴风格的门洞时,你会联想到各种花园洋房的小资生活,而真正迈步其中时,狭窄的楼梯,举措的格局,隐含的灯光,现实用“骨感”来形容都嫌这个词太奢侈

了。

(我曾经问过周围的上海人:为什么他们住在那样的地方,东西都怎么收纳放哪里……

回答我的人苦笑着说:出生在这样的地方也不是我们自愿的啊。所以人家说:“上海人把全家家当都穿在身上啊”。幽默却也自嘲。)

李小姐曾经奋起读书,曾经想出国留学,曾经嫁给英国老外,其实李小姐的人生中每一次努力都希望离开这个狭窄局促的家,和满嘴都是“房子和钱”为话题的妈。

然而她的努力并没有换得她想要的人生。

所以片头那段话剧的对白会让她感动得偷偷留下眼泪。

“排着长长的队,只为了领那一小把糖,可队伍太长……”,这个正是她的人生体会,并不是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拿着一副好牌,即便是烂牌也要努力打下去,不停努力争取,虽然未必有好的结果……

她的心酸和伤悲是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端庄美丽并自持的她并不希望把自己的柔弱会流露给别人。就算被话剧戳了心窝儿,突然觉得自己好脆弱,需要有人呵护,也只是散场后说出“去你家”。

但同时她也有小女孩一样的浪漫情怀,当老白把话剧原著的书送给她时,她突然感到“这个男人挺不错”,当老白作为手模替补上场时,她偷偷的凝视对方,却又马上藏好自己的好感。失败的婚姻让她有些举步不前,家里墙上贴着的女儿的涂鸦,爸爸的脸是完全涂黑的。是的,每一个在爱情甚至婚姻上有失败经验的人,都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而犹豫。虽然仍然有不止一个追求者,她仍然很犹豫。

因为她经济独立,她对自己负责,她甚至可以不需要男人而很好的活下去……但正是这样的她,渴望着爱情。

她渴望着爱情里的浪漫与美好,天台上那一段对白:“我年轻的时候最吃这一套了”。

这个应该是这位经历过婚姻伤痛的女子,做出的最大最积极的表白了。有着对爱情的憧憬也有着对自己年龄的悲叹,还带着一丝犹豫不前的担忧。

做为成年人的她既希望有可能和老白又进一步进展,又害怕自己是不是太急躁不慎重。

租房子-抽烟-高跟鞋这几步,特别能表达她的情绪。

老白自以为好心的提出借自家房子给李小姐,作为男人来说,似乎只是好意帮助对方,但也抛出了希望有进一步发展的意思。

但作为李小姐而言,这样发展的太快未必是好事。如果两个人合得来自然好,可合不来呢?难道要再带着女儿搬出来?

深夜中李小姐对着窗外默默吸烟的侧脸,已经把这个单亲妈妈的各种思绪都表达出来了。窗外掐灭烟头的那个瞬间,就是她的“断舍离”——如果必须如此神速地发展,不如不开始。

年少时的我们会为了爱情中每一个进展而欣喜雀跃,而成年后,面对爱情,成年人学会了时不时给自己浇凉水,尽量保持冷静的慎重探索。

也最终出现了故意把真货说成“淘宝货”的那个说辞。

经济独立和外表的高冷之下是内心的柔弱、对爱情的渴望以及自我(包括女儿)保护模式下的小心翼翼。

她的人格应该是整个电影里最复杂的,但也有“最像身边人”的真实感。

前妻

前妻最经典的就是这一句了

这句话带着强大的男女不平等的暗示,对她并没有说自己做了什么错误。但所有看电影的人都心知肚明。

爱情和年龄无关,有时候也可悲的与婚姻绝缘。即便是婚姻进行时的男女也会渴望配偶以外的爱情。

虽然前妻与老白之间的爱情早已不存在,但现实生活并不是不爱了就快刀斩乱麻,儿子、婆婆甚至东西、房子……一切一切都有着诸多剪不断的关系。

其实前妻和李小姐一样是个矛盾的混合体。

明明已经在感情上和老白分手了,却提出“夜猫和剩饭”的隐喻。恐怕自己当初走错了一步而分手的前夫,现在像是个香饽饽一样被不止一个女人看上,她心里是有不安和不适感的。

明明自己前男友是北方人,却反对儿子和现在的女朋友交往。理由竟然是:“吃不惯北方的东西”。这种自我矛盾的言辞,难道不是表现出:因为自己和北方人爱情的失败而害怕儿子爱情也遭遇挫折吗?

有人说男人的思维是直线的,而女人的思维是曲线的,我想大概前妻她所表现女性就是拥有曲线思维甚至是拧巴的曲线的缩影。

然而内心深处,她很识大体,也清楚她是谁,她想要什么。最终儿子和女友和好她并没有再站出来挑拨,前婆婆关于儿子再婚的担忧,作为前妻她也打算从中说和,其实某个程度上来说,她的内心已经不再纠结老白是否要谈朋友或者结婚了。

不得不说,身边这样的有点拧巴的女生真的不少。但细细思量,她貌似处处作对的行为是有其背后的心理意义的,就好像前妻蓓蓓一样。

格洛瑞亚刚开始登场的时候,我不是很喜欢她,可能是作为女生本身不喜欢这种个性张扬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到处狂撒桃花还疯疯癫癫的女人吧。

老公失踪、老公遭绑架、2万5人民币的赎金、老公贩卖军火……她的老公听起来已经像是一个神话了不是吗?她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里面的相夫教子,服服帖帖不惹事的女性要求。

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做作也不怯懦。不受任何人甚至规则的限制,自由自在。

她的酒后留宿的结果是主动2万5买了老白的画,就这一点就突然有一种:“我对我的行为负责”大佬的感觉。

从这个情节然后,我就开始有点喜欢她了。

外加后面她和李小姐共同撑起了老白的画展,越来越觉得这个角色是个亮点。她很清楚她想要什么,敢爱敢恨,也许在别人眼里他是疯疯癫癫,但她自己却乐享其中。

这三个女人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好。

三个女人一台戏,而戏台中心围得团团转满头汗的就是男主老白了!

老白这个形象特别可爱,其实他儿子都成年了,有洋房花园,还养着给不起房租的老外房客,会画画、会写诗、会打鼓、会做菜,自称杂家。人生已经没有太多需要他必须努力拼搏的确切目标了。然而他在全片中,是最最渴望爱情的人。

就在看完话剧的第二天,清晨冲下厨房做着心型太阳蛋的那份喜悦,那个紫杉女子的确在他心中点燃了爱情的火种。

而画室中不停看短信、查看对方朋友圈,并努力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出可能引起对方好感的话,在最后被点赞后心情大好,这一切的一切,他都可爱的好像刚刚开始谈恋爱的高中生。面对爱情,和李小姐比起来,他主动很多,也正面很多。

老白的爱情也同时体现在面对现实的勇气上,虽然电影里只是一句老妈的话,点出:“又要帮人养小孩,你没那个体力”。可见其实养儿子成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如果和李小姐在一起,孩子那么小,又要从头辛苦来过。可片中反复出现老白带着小玛雅吃东西、写作业、聊天、上下学……貌似都是鸡毛蒜皮但不得不说,爱情真的需要勇气,接受现实生活的勇气,接受再次抚养一个不是自己的小孩的勇气。在这一点上,也很钦佩老白的勇气与正面。

与此同时他也是个非常负责的男人,酒后和格洛瑞亚的事情,让他仿佛思索应该如何“负责”,甚至想到要把对方老公从土耳其救回来以表示他的责任心。虽然这个行为的逻辑有点古怪,但爱情中的人们就是做出点古怪荒诞的事儿,才合情合理不是么。

老白的责任感同时也体现在李小姐的鞋上。因为老妈弄丢了鞋子,就真的去重金买了一双一模一样的正版鞋,然而当对方提出断舍离的时候,却又无法开口,干脆直接把新鞋送给老妈。没有死缠烂打也没有大发雷霆,一切的苦恼仅仅是自己皱着眉头无言的接受。面对爱情他有少年人的可爱也有成年人的包容与内敛。

另外他还有对于女性的体贴与尊重,特别是外滩画廊的那一段红色背景的三人对话,如果老白是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他恐怕无法接受自己开画展这个目标实在女人的背后支持下实现的,然而,就在两个女人的半开玩笑中,也慢慢展现出正是因为欣赏、尊重才欣然接受两位女子的帮助,让自己的人生清单中有多实现了一个目标。

当然,老白并不是完美男人,那和李小姐一样,没有办法和自己老妈搞好关系,与此同时,也无法理解儿子化妆的喜好,更时不时因为自己的词不达意以及情绪矛盾而和自己的好朋友绝交一阵子……

老白同样是个各种特点矛盾综合体。老白的爱情也是这样,复杂而有味道。

也正是因为老白这样的一个人格魅力,再外加一个老乌的妙语连珠,才能把三个女人聚拢在一起,并最终甚至彼此较好起来。

最后,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本身那个讲故事的方法,自然不做作。

故事既没有明确的开始,也没有规定发展的方向,更没有所谓注定的电影结局,因为这就是一段生活,刚好被剪下来放在大屏幕上,里面有你,有我、有他……有好多认识的人的缩影。在生活的节奏中,演员们粉墨登场,随着生活的节奏,踏出自己的舞步,表现着自己的角色该做的事、该跳的舞,没有必须如何,只有本该如此……

PS:电影结束的时候,千万别错过字幕后的那一小段微信对话的彩蛋,一定要看老白下面输入后又纠结删除修改的部分,你会再次会心一笑,再次觉得这男人挺不错的。

 6 ) 爱情神话的话

我并不是一定要做导演,电影于我而言,是一种具备审美体验的表达工具,如果不是真的有话想说,有一点点不太一样的话想说,那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拍电影就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而要说的话,如果不是一定要用电影这种视听艺术去表达,可以单用写作、绘画、音乐替代,那么我也不会去拍。

19年我还在写公号挣钱,一切的改变都是从参加First开始。(虽然我以后还是会写公号的)我总是问自己,我算什么?凭什么能让出品方麦特公司投钱?凭什么获得徐峥老师来监制并主演?凭什么能够拥有这么一大帮优秀的演员、主创和全组每一个工作人员们花时间花精力去帮我完成我一个人的想法?甚至First的CEO李子为每天帮我们的片子摇旗呐喊?问完自己,只觉得汗颜,得到的答案只有:是我走了狗屎运。

心怀感恩已不足为谢。在这种羞愧中,我能做的只有从筹备到拍摄和后期的过程中,尽力让每一个参与工作的人都能开心和享受。

过去我对拍片现场也有很多刻板印象的想象,很多朋友对我有担心,他们了解我连说话都不敢大声,性格软弱,害怕冲突,他们想象中的导演不是这样的,但我也从来没有正经进过组,不知道应该导演应该怎么做,那我只能凭直觉去做了。

在片场,我喊不出“卡”,就是觉得很别扭,好像在表演做导演,我只会说“好”“很好”“特别好”。我说话声音还是很小很弱,人多的时候经常被声浪覆盖。最开始,徐老师会说大家安静一下,听导演说话。后来好像大家说话都能心平气和,尽量不急不躁,我也从来没有发过火,甚至没有很凶的说过一句话,有我个人性格原因,但最重要的是,那些态度和语气都是没有必要的,没有人不想好好干活,只要导演把想要的东西说清楚,没有人不想做的漂亮。开心的是,徐老师也是这样的人,开机第一场戏是在探戈俱乐部,参与演出的演员都我的舞者朋友,是他们后来和我说,没想到徐峥是那么好的人,现场有群头很粗鲁,被徐老师训斥:不要这样对任何一个人说话。拍片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要觉得自己有了一点点小权力就能不尊重别人。

徐老师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爱护尊重我们每一个人。在监制身份上,总是给到我最专业最有效的建议和最大的创作空间自由,在主演身份上,他用专业演员的敏感和自觉能完成的超出预期,他也老说我是“护本狂魔”,但还是愿意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实话说,老白这个绿叶,看似穿针引线,其实最难演,多一分油腻少一分死板,窝囊憨厚和机智轻巧把握的刚刚好,甚至他的虚胖,就是戏本身,如果老白是超帅型男,再加上现在的优点,那还咋写?得有什么重大缺陷才让女人们那么犹豫?

而三位女演员马伊琍老师吴越老师倪虹洁老师更是春风化雨滋养着我们,我之前就说过,其实很多戏都是跟她们见过聊过后才回去加的,因为她们人都太好了(戏好就不说了),就是让人喜欢,就想让她们大放异彩,想让她们过瘾的玩一次。马老师教给我很多上海女人的细节,从服装到布置。道具老师给李小姐准备的烟灰缸本来很脏,一看就是大老爷们用的,她自己找了一个小孩玩具做烟缸,巧妙。她们唯一的缺点:都是天天往片场送咖啡送葱油饼送蝴蝶酥,巨多咖啡喝的我们集体心跳加速,好像每天都处在一见钟情的亢奋状态。

周野芒老师也是,因为我个人太喜欢他,又回去加戏,必须让人家的话剧功底展露出来。他平时是老顽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笑成一团。两位年轻演员黄明昊王影璐是我们的吉祥物,两人都超可爱。冯玛娅,让每个人的心都融化了,她杀青那天回家路上就哭了,给我录了个视频,说自己还想再演100条。哈姆扎弟弟经常给大家传授健身经验,虽然我们记了很多但估计都不会动。

宁理老师张芝华老师吴冕老师更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前辈,咖啡蛋糕和飙英文都是宁理老师自己准备的,剧本里只写了他爱说名人名言,他就准备了一个名言摘抄本,镜头里有,不小心看不到。白母张芝华老师两次说老白十三点也是自己加的,精妙。李母吴冕老师,自己捣腾了厨房,找了一些剩菜给自己忙活。

他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好演员,现在大家能喜欢这些角色,都是他们的功劳和个人魅力。我只是三生有幸遇到了他们。

除此之外,我们是一个女性含量较高的年轻团队,大家都非常在意尊重平等和效率,从麦特的合伙人岳姐,到我的制片人叶婷和执行制片婷婷三个最忙的女人,干最累的活,用最专业的精神,找来最优质的主创们(摄影录音造型美术剪辑还要另写文章夸),但永远也是用最温和的态度。尤其感谢我的制片人叶婷,因为我剪片的时候丧心病狂的加入很多音乐,一个电影一般不会买这么多版权音乐,但叶婷说,既然你喜欢,是你想要的,那我就尽力买。就那么点钱,她精抠细抠的抠出来了。

其实我拍片过程中最大的优点就是省钱,我要求外联老师每次提供的场景都同时提供对方的报价,我自己会做考量,不耽误艺术呈现的同时找到最便宜的方法。制片主任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么为钱考虑的导演。后来叶婷都劝我不要再省钱了,想创作就好了。

正是这些可爱的人们让我们的剧组气氛一片祥和愉快,每天9、10点开工,晚上最晚9点收工,也经常7点就能收,多亏了我们统筹纯姐安排的好。因为在市中心拍,演员收工了常常散步走回家。

也很感恩我上海的朋友们,来帮我客串,甚至一人多用,客串了多个角色,但也没给什么钱。一见图书馆、Te Amo探戈俱乐部、桥下酒馆都是朋友开的店,老白的画作是广告人赵宏老师提供的,片名四个字是书法家王小宇老师写的。

最后,再次感恩First、麦特、徐峥,我真的很佩服他们,愿意给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这么大的机会和信任。无论票房怎样,我个人已经极大满足,因为现在的《爱情神话》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每一首音乐甚至每一句英文翻译都是我的意志和我想要的,虽然还有很多瑕疵和不足。但我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就是最大的幸运。

给新人创作者一点点建议,也是我唯一的建议:参加创投,参加First。

 短评

中国大银幕上太稀缺的城市电影(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与城市融为一体),通过女性视角去展现属于成年人的两性情感关系,虽然是小人物、小情调,但蕴含着极大的生活能量。作为爱情轻喜剧商业片来看又比很多同类影片(无论中外)多了一丝灵动,这得益于导演的一些调度小心思为影片质感做了有效提升。今年小荧屏上有《爱很美味》,大银幕上有《爱情神话》,国产爱情喜剧影视作品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看完只想说一句,灵啊,灵啊!

9分钟前
  • 即兴放映
  • 推荐

国产片怕是会发展出小红书流派。

13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上海,对于离婚和不婚的女性是天堂,对于想要结婚的女性是地狱。

14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上次遇到这么疯狂切歌的导演还是郭敬明

18分钟前
  • 图图
  • 较差

“高考的时候差三分上同济,后来毕业差点儿去纽大,然后就这样留在上海做个广告制片(好像是这个,我记不太清了),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路。” “那我改天约你去爬山啊” 这段对话真得让我疯狂心动💓

22分钟前
  • 人间在逃小魔仙
  • 力荐

电影的观众画像应该是照着豆瓣来的,一群住在大城市的老破小里不工作的寂寞中年人,嘴上说的都是艺术,脑子里想的都是做爱,喝着打折的酒吹着当年的牛,连街边鞋匠都在谈论阿姆斯特朗和哲学,喜欢自嘲但拒绝批评,偶尔被拆穿要一顿爆锤回击,看费里尼的时候都在吃东西打瞌睡,完了再在社交网站给好评,如果加只猫就更完美了。

26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讽刺隔壁翻拍电影,调侃导演北电毕业卖电子烟,让徐峥代表中国男导演向女人道歉,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十几年后再续《爱情呼叫转移》,却已经改造成彻底当下的——不仅让女性意识大抬头,更有意让男女处境互换。可能真是国产片离伍迪·艾伦最近的一次,台词写得几灵光,你来我往全是机锋和化解,沪语和取景则大方强调地域性。老克勒周野芒老师不拿个最佳男配角真说不过去了呀,那个推拉长镜全靠他的独白撑起,人物弧光拉满,亦真亦假点了片名的题。最后投影放费里尼,不迷影也不自我感动,电影看不懂,爱情也摸不透。美中不足是插曲有点满,长片首作用力稍猛,再自信点可以砍掉一半。

30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就是上海女人不知道皂基和氨基酸的洗面奶有点扯。

31分钟前
  • 周绍钦
  • 力荐

好难得看到这么特别的爱情小品电影,老灵老嗲了。你说这是爱情吗?是,但似乎又不是,更多还是那种生活,爱情恰好是生活里的一环。每个演员都好对,选了上海以及包邮区的人,状态都好对。连黄明昊都是那种包邮区现在男生的调调,真的老舒服了。导演真的是把城市融入在电影里,城市和电影相辅相成,不是纯粹地在某个城市拍电影,而是在拍城市的呼吸。

3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太喜欢了,私心给个五星,轻松愉悦的女性群像戏,但又完全不狗血不做作不尴尬,还是女导演会拍女性啊,三个女性都太有魅力了,而且完全不雌竞,男性怕是很难get这类电影吧,而且中年人之间那种直接甚至目的性明确套路满满的感情线不比小年轻的矫情造作无病呻吟好磕多了,中年人的感情也很可爱嘛,最近院线看的最喜欢的一部了,推荐给小情侣,看完绝对不会吵架哈哈哈哈

3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李小姐的那一夜不过是断了高跟的名牌鞋,格洛瑞亚的那一夜只能是需要收款的画作,蓓蓓的那一夜或许是鲫鱼汤多加的调料。她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乌讲起他的那一夜,原来爱情可以是男人一生的海啸,倾覆一座城的波涛。已经活到了不会为一张素描而心动的年纪,爱情终究属于神话,不如护手霜和点心值得回味。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肉眼可见地有不少小缺憾,但本精神上海人还是狠狠爱了,全程咧嘴姨母笑谁懂?聒噪的阿姨,嘴碎的大叔,狭窄的弄堂,还有街边的梧桐树,这不就是我生活过的上海吗。这片子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没有包袱,导演没有包袱,一众演员也没有包袱,所以显得特别轻盈自在,以至于看完回过头再去想,这么举重若轻的女性视角,这么单纯呈现状态的爱情片,国产片实在是有点少见。调侃自己曾经的“争议点”,只不过这次换了个男生;调侃两性关系,“十三点”、“野狐狸”藏匿在家长里短茶余饭后;甚至冒犯经典,索菲亚·罗兰是口中ONS的谈资,费费的《爱情神话》也是众人吃蝴蝶酥时的消遣,特别不摆架子,特别不高高在上,又特别触动人。即使经典让人完全看不懂,也能像一个开关,啪唧一下触动更多可能。正所谓,生活可不是神话,但爱情却处处有神话,喜欢。

4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在《爱情神话》当中,我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成熟爱情。近些年来,国内大银幕上的爱情片大多刻画的是青春故事,少有对成熟男女爱情的呈现。地域上,更多的影片则选择北方作为背景,但这部片子用吴侬软语的上海打底,弄堂巷尾,也确实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活质感。除此之外,影片中对于男女角色的新定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再思考,也是格外有趣的。当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都脱离传统的刻板印象,他们之间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坐到《爱情神话》的观众席,一探究竟,这的确是今年年末的一出好戏。

49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对徐峥刮目相看(更多是导演的功劳),终于演了一部严肃的电影,每个人物都很立体。私房菜变大锅饭,野猫吃剩饭,文化人讲话就是不一样。这给中年男人的耳光打得又响又灵。王小波有一本书叫《红拂夜奔》,电影里拆开来做了咖啡馆和杂货铺的名字。

52分钟前
  • 非相君
  • 推荐

王家卫的《繁花》肯定也不会有这么灵了!

5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一群成熟的中年人在上海说着abc,保持体面又复杂的生活状态,有着精致冷清又不饶人的上海味道。也不知道现在评论为什么刷过去,大体都是好评,疑惑于为啥自己看得云里雾里,我只觉这部电影讲了一堆废话,没什么内涵。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态度,可这部电影拍得太浅显,令人看完以后只觉乏味无聊。有时候玩艺术,一旦玩得看起来很高级、故弄玄虚,往往就是最令人反感的样子。一群小资中年人端着过来人的姿态,叉着手吹牛皮。

60分钟前
  • 千山远行客
  • 较差

红拂的临期商品;夜奔的小资咖啡——全程沪语、中西混血的正宗海派风情,出自一位非上海的女导演之手,嗲额!剧本也是老卵,金字金句接踵而至,不乏唯上海人才能听懂的本土笑料。外滩18号,两个大相径庭的女宁面面相觑,恭候这个自以为老懂女宁额上海囡宁多时——用轻松幽默、四两拨千斤的调性论述两性关系的争议主题,颇有看点。缺点是插曲多,有滴乌苏。市井上海人×明星意大利人,门到一股海派米道。周野芒的故事如电影般迷离梦幻、亦真亦假——人生如影、影如人生。侠气欢喜个则结尾,情敌变同盟的三两男男女女望着银幕,透出的光洒落在身上。阿拉则不知不觉融入了电影里,成为被观看的角色,字幕悄无声息上升,简单自然又耐人寻味。白辛苦不辛苦,费里尼额老多电影,吾啊看伐懂~紫亿到伐?最后《爱情神话》校对和翻译:一额是红拂;一额是夜奔

1小时前
  • 科林
  • 推荐

看之前以为无非是个爱情类型片,结果处处都是反套路、反常规的小妙笔,有人说像海派伍迪·艾伦,能感觉到导演一定是个很会生活、脑子很灵的年轻姑娘(之前她就靠写文章红出圈过),就是传说中那种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接触过导演本人后,更会被她的可爱脱俗打动。这是一部纯沪语电影,上海浓度极高,把魔都的精致、文艺、烟火气、多元文化包容力,以及上海人的精明、世故、温软、飒爽拍得很生动,看完片很想马上飞去上海钻进小巷咖啡馆里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难得的是,这部电影小资却不拜金,文艺而不矫情,致敬大师但不装逼,有对消费主义热潮的反思精神,也有非常现代独立的女性视角,方方面面都很合我的口味。三位女演员都美丽动人,徐峥的形象耳目一新,宁理老师戏份不多但超有魅力!看这群人聊天,会让人觉得中年人的世界也是可以很美好的。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没想到年底还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马伊琍,吴越,倪虹洁,三个不再年轻的女演员各有魅力,影片刻画的上海,让人心生向往,街边的咖啡馆,进口食品小店,穿着睡衣的邻居,狭窄的弄堂,非常细腻但又不刻意。台词金句频出,从头笑到尾,作为一名女性观众,有被理解和感动。

1小时前
  • 瓣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