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华晨宇,欧豪,白举纲,宁桓宇,于湉,张阳阳,饶威,左立,贾盛强,于朦胧,范世錡,居来提·库提来

导演:范立欣

 剧照

我就是我 剧照 NO.1我就是我 剧照 NO.2我就是我 剧照 NO.3我就是我 剧照 NO.4我就是我 剧照 NO.5我就是我 剧照 NO.6我就是我 剧照 NO.13我就是我 剧照 NO.14我就是我 剧照 NO.15我就是我 剧照 NO.16我就是我 剧照 NO.17我就是我 剧照 NO.18我就是我 剧照 NO.19我就是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48

详细剧情

  2005年,《超级女声》红遍中国,那是一个全民疯狂的年代。那一年,我们记住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那一年,见证了我们最年轻最放肆的时光,那一年,竟已悄悄过了十年。2013年,12个年轻人怀揣梦想踏上这个舞台,他们曾和我们一样曾经历这十年,如今他们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  电影讲述的正是选秀舞台背后这一群年轻人最真实的故事,他们不再是被包装的“偶像”,他们会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否定、会愤怒、会叛逆、会疯玩、会打闹、会想要获得别人认可,他们只是一群平凡而真实的年轻人。  如果你正年轻,它是一面镜子,能让你看到自己。  如果你年轻过,它是一个时间机器,能让你回到那个放肆“ZUO”、放肆哭、放肆笑、放肆犯错、放肆沸腾的年纪。

 长篇影评

 1 ) 我就是我,我支持中国纪录片!

     
     如果看过范立欣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被打动甚至流泪,那么你一定会被《我就是我》感动,前提是抛开对选秀和快男的的偏见。作为纪录片,同样是对某个群体的关注,《归途列车》里的农民工弱势群体,广为人知的辛酸背后是更加不为人知的辛酸,令人反思高速前进的时代列车有什么是被落下了。《我就是我》是通过一群年轻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追逐梦想,不断成长,引人思考剧烈竞争的社会有什么是应该被留下来的。
    选秀明星在荧屏上光鲜绚烂,往往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纠结,青春、梦想、励志的故事一大把,太容易达到煽情的效果,总是在问「你有什么梦想」的好声音分分钟做到。然而纪录片的旨意并非如此。 一群大男孩从海选脱颖而出经过三个月的封闭式比赛走到决赛,一路跟拍一路纪实,以选秀为载体,挖掘的是当下年轻人面对规则、竞争、压力、友情、梦想等等的各种精神状态,碎片化贯串起来的故事,需要你在观影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每个镜头每句台词最后才在心里整合成完整的认知体验感受,对纪录片不感冒或对快男有偏见的人恐怕难以全部接受到电影所传达的讯息。影片讲到最后,已经不仅仅是一届快男,而是指向了中国十年选秀的社会话题以及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怎样在追梦。
    选秀究竟是什么,是造梦机器是圈钱工具是作秀炒作是狂热粉丝还是…选秀带来的发烧乱象常常被鄙夷,然而当镜头真实地对准置身其中的当事人,这些年轻人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会发现,选秀之于他们其实很单纯,一种魔力,一种命运,一种执着,像一句:纵有千般不是,到底于我们亲。身体承受巨大挑战受伤疼痛在所难免,心理压力更是时时刻刻威胁着你,要顺从规则还是坚持自我,要优胜劣汰还是友谊第一,一旦选择前行就要为自己负责,有种你就退出。残酷的比赛改变了很多天真年少的想法,慢慢懂得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生存法则,这个社会的“设计”,这个社会的自私:“只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你们想要的,却从来不顾我们的感受”…… 不只是电视选秀,更是社会现实,要想实现自我,却首先必须做很多不愿意的事情。接受、妥协、包容、坚持?有沉默,有抗争,有犹疑,有软弱,有迎难而上,也有“被推着走”的焦虑…不同背景、个性、观念的选手有着不同的表达。90后的他们也许很嫩,但很难能可贵触动人心的是,这群少年对梦想的态度,对个性中本真的保持,对青春、友情和爱的信仰,从没改变,而是加深了理解。而成长,又往往在一夜之间,一刻之间,一念之间。说起来是很俗套,但真的百味杂陈,如影片中唱起beyond 的《海阔天空》,鼻子不知怎么就酸了,各种说不清的滋味直冒上来。
    这部评分惨淡在院线排片几乎被无视的电影,我真心想说,大荧幕的观影体验有多好。很多几乎贴到脸的镜头推进,一开始可能觉得难受,看多了会觉得非常真实,并不是“长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的唯美特写,而是直接把一张张素颜拉到你面前,击中你,搞怪的、欢乐的、真诚的、难过的、恐慌的、痛楚的、迷惘的、孤独的、…太多太多,每一种神情都是青春里经历过的脸,转瞬即逝又永恒不变的脸。外景拍摄的画面也非常美,加上没有剧本完全是选手的心声独白,犹如走入心境。舞台的表现常常把一段情绪带入高潮,有着很大的视觉听觉冲击力,特别是最后的《我》。这些一定不是视频网站自制微电影可以做到的,也不是那些动辄过亿所谓的青春片能做到的。这是纪录片的魅力。
    很可惜,这部不管是在主题还是技术上完成效果都非常好的纪录片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可以看出跟《归途列车》这样的独立电影相比,这部难得能上院线的纪录片在艺术和商业间做了很大的权衡,虽然影片流畅看不出纠结,但在内容取舍上显然因为市场做了很多选择。票房平平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很多人对快男、选秀、芒果台的无好感,还有那糟糕的宣传审美,明明是文艺的纪录片,宣传上却给人一种小成本商业烂片即视感,制作出粗糙丧尸、卖腐裸背的海报,吊丝味十足的no zuo no die,还有浮夸的"放肆青春",与纪录片内敛冷静的风格完全不匹配啊。在韩寒都为了自己的电影宣传卖点的今天,不知道换种方式会不会赚钱,但至少能赚回一点口碑?
    如果有机会,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能抱着客观平和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相信只要用心看了,他会逆转你所有不看的理由,甚至令人惊喜感动。他不是粉丝电影,更不是脑残烂片,也不仅仅是一部青春片,他是每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下。
   如果你觉得他很棒,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跟我一起喊:我就是我,我支持中国纪录片!

 2 ) 《我就是我》——从男孩变成男人

文/卢杰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梦想过——我就是我。
但当我们走进社会才发现——那是谎言。
我不是快乐男声的粉丝,但我是这部电影的粉丝。
其实,在那年,我跟他们做着同样的事情。
2013年的夏天,我毕业了,家里人希望我留在广州,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然后像大多数人一样,普普通通的活着,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生,结婚、生子,组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到老、到死。
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我的理想。
或许,那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会对像我这样的小辈说——平淡才是真。
可是,去他妈的平淡,去他妈的普通。我们这年纪的人,除了一腔热血,什么都没有。但那些什么都有的人,偏偏没有着一腔热血。
为什么要平淡?
人难道不应该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吗?难道刹那的光辉,不比一直暗淡要好吗?
在电影开头,其中一位男生问了这么一句:如果不唱歌,你还会做什么?
唱歌、弹吉他、写歌。不知道,感觉没有了音乐就活不下去。(大意如此)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后半句话是青春的代言。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音乐就活不下去。对于我来说,没有了写作就活不下去。
所以,我坚决离开了广州,孤身一人跑到北京,成为了一名北漂。
我羡慕电影中的他们。他们有一场可以参加的歌唱比赛,可以通过比赛让更多人认识他们,知道他们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在纸板上,听到成千上万的人呼喊着自己名字。
只可惜,写作没有,当然,也不应该有。写作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这种导致肾上腺素激增的行为对写作是没有益处的。
只是,谁不想要成名?
享受鲜花与掌声的包围,大概没有一个年轻人不曾憧憬过这样的场景。
他们是我们都曾想象过的未来,但电影里,也让我们看到了光鲜背后的泪水与汗水。
我也同情他们。作为新闻系毕业的学生,深知媒体对公众人物的缠绕。几名未经世事的少年,一下子被推到镁光灯前面,被无数的摄像头笼罩,一言一行都被成千上万的眼睛盯着。稍有不慎,很可能就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就变得做任何事情都变得畏首畏脑,思前想后。
这算什么青春?所以,这电影的名字才更加显得意味深长——如何在现代媒体的关注下,做到“我就是我”。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我记忆尤深。
其中一个男生说,我们理解你们要拍东西,理解你们要让观众们看到更多。但是,能不能有一个下午,就那么一下午的时间休息一下,让我们玩一下?
话音低沉,满脸无奈与落寞。
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仅有的经历。跟我们同龄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只是,他们是典型,是代表,是万众瞩目。
我从广州来了北京,人生路不熟,饮食习惯大相径庭,连说粤语的人都没找到几个。在公司里,是新来的同事,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就容易做错事情。从学校到社会,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道鸿沟。
不单是我,也不是单那几个快男,我们每一个刚从学校踏入社会的人都是如此。小心翼翼地在一个新环境底下生活,不敢有半点差池,仿佛周围有无数只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那不仅仅只是在工作上的状态,更是生活中的状态。离家漂泊的人,没有了家庭的庇护,做任何事都得小心翼翼,不许一点的行差踏错。
作为一个北漂,其中的艰苦更与何人说?时刻怕受骗,小道不敢走;强迫自己改掉生硬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拙劣地模仿北京口音,以免遭到莫名的白眼。
任何事情看起来都比做起来要容易得多得多……
对于几位男生的晋级过程,电影只是草草描述,因为那不是描述的重点。但就在这草草描述的背后,是由无数我们没能看到的努力与汗水所组成的。
电影中有两幕,是讲两位男生因为拍VCR受伤的事情。一位是从弹簧床上摔下来,一位是油漆洒到眼睛里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意外,很可能一个不小心就变得半身不遂,或者是失明。但是,他们不敢跟家里人说实话,偷偷地瞒了下来。家里人打电话来问,他就告诉家里人,那油漆是假的,根本不会有事。但实际上究竟是如何,大家都能看到。
我也是。来北京没多久,因为一次意外脚受伤了,一个多月不能走路。但我一句话也不敢跟家人提。不,不只是我,我猜,在北京成千上万的北漂们,全国各地百万千万为了理想而离家远游的青年们。大家都一样。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成熟的过程,从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
在电影中,比赛的导演说了一句话,让他们几个从男孩变成男人。它不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如何从男孩变成男人,就是这部电影所想要展现的。
从男孩变成男人,就是要学会经受寂寞、就是要学会藏起自己脆弱的一面……
相比起另外几个综艺节目拍出来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中国好声音》电影版。《我就是我》这部电影是真正准备充分的,有诚意的,在质量上也好太多了。
在电影里,我看到的不是偶像歌手们的成功路,而是一群男孩变成男人的艰辛历程。它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必须走过的路。如果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必须要付出代价。
如果,想要坚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想要达成“我就是我”,想要追逐梦想,做一个热血的青年……我们需要付出太多太多。
但是,青春不后悔。

 3 ) 最美好的,最重要的【添加了导演的回应】

范立欣导演在知乎上亲自回答了【为什么去拍《我》】的问题: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175938

——————————


昨天受邀看了试映。

在看片之前,我主要担心几个问题。一个是会不会过度煽情,第二个是会不会故意去往基和腐的方向拍,第三个是会不会拍成下一届快男的广告片,第四个是不是会拍成比赛记录集锦。
看完之后放下心,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导演范立欣的名字有的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可是只要是听说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三个字的重量。作为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两项大奖的一位导演,他手下做出的一个个作品都是有质有量,口碑颇丰。
2009年,范立欣的《归途列车》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用春运做载体,将一个个春运中返乡归途中的人们,拍摄的既饱满又鲜活。作为一个有口皆碑的纪录片导演,范立欣的镜头运动十分自如,要讲什么故事,要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要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他胸有成竹。用我真心换你真心,观众觉得感同身受。

看《我就是我》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一个没看过比赛,对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没什么了解的普通观众,我还会认为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电影吗。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为影片并不是单纯的把比赛前情后续讲一遍就草草了事,也不是围绕着少年大书特书完全满足观众窥私欲就结束。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本身只是传达出了一种情绪和精神,当观者接收到时已经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那种强大的感染力,让我想起当时看漫画《食梦者》时的激动心情。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为了梦想而拼命努力,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最后获得成功。看着他们的故事,渐渐你会变成他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成功和失败好像就在你眼前,这种真实感触手可及。

影片以距离决赛倒数的天数为时间轴开始讲起,即使没有看过快男也没关系,每个人都会为你标出名字。比赛的画面也是寥寥,更多是在观察他们在镜头之外的生活。被24小时监视的苦闷和压迫,排练的辛苦和体力的透支,彩排效果不尽人意更要受到导演和老师们严厉的批评。
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影片并没有粗暴的要把谁捧上神坛,或是要为谁赚一些人气。相反的,片中的他们每一个都近乎是狼狈的状态,几度濒临崩溃,尤其是邻近决赛时。十几岁的年纪却也是最真实的年纪,他们私下里的交流和沟通似乎也没什么顾忌,在一起吐槽赛制和规定时,个个都成熟的要命,讲起道理并不输给长辈,能感受到他们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飞速成长的差异感。
我也是第一次能看到真正的比赛背后的故事,比如老师和选手之间的矛盾、乐队老师和选手之间的矛盾,影片没有遮掩全部把他们表露出来。山河与于湉那段矛盾冲突的情节,让人不知不觉地就紧张起来,镜头冷冷地在一旁观察他们的细微表现,那种临场感和真实感是扑面而来的,是浸透全身的。
当探讨起个性与争议的问题时,曾轶可、王栎鑫的采访内容顺势而出,尝试以更多角度来传达不同的声音。何炅和汪涵,作为亲临现场的当事人,针对比赛中的一些状况也有很多见解。同时,几个空镜,远景,人物背景的特写,将情绪熟稔地联结、分割,节奏非常流畅自然。这也是它一点都不煽情的重要原因。
对于男孩儿们的友情的表现,力道拿捏的也是刚刚好,能感受到他们的战友情、兄弟情,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的基情的气息,这实在是太难得。于湉和华晨宇在比赛中形影不离的珍贵情感,在当时是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在影片中并没有着太多笔墨来表现两个人关系是多么的熟络。而是插入了一段比赛录像,录像中的于湉,凭借着华晨宇粉丝的投票,赢得PK,可是于湉的表现简直奇差无比,这是一场完全靠人气赢得的结果。下一画面,就是老师和导演厉声地呵斥,男孩儿们低着头听着训话,于湉尤其狼狈,这让观众的情绪一下就变了方向,没有人再去想关于基情的什么。
影片没有刻意地去描画哪个人,可是所有人的形象都饱满生动。其中有位选手被淘汰时,讲了一段现实至极的话:他直到淘汰时,通过名次获得的奖金,已经足够给妹妹交学费了。这是一段不掺杂任何价值判断的拍摄,由观众在心里给出定论。

中国选秀十年,路途漫漫却并不平坦。中国的选秀,更是完全不能和日本的造星能力相提并论。纵使你超男、超女十年走过来,也比不过AKB那邪教一般的影响力。所以,导演抓住了这之中最本质、最真诚的部分,就是在这最美好的年纪下,每个男孩儿的成长,它是一种感觉,源自每一个正在努力的男孩,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最原始的能量,激励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有很多人完全不看快男,或是鄙视快男,会毫不犹豫地给电影打出低分。而且从档期上来说,前有《小时代3》后有《后会无期》,腹背受敌。但如果你还知道范立欣其人,还正青春着,或是怀念青春,那不妨可以尝试观看。

 4 ) 致他们的黄金青春

夕阳是很美的,最美的是在夕阳的映衬下世上的一切都镀了层金,在这金色的印记背后隐藏着的则是真实。
 
《我就是我》的片头里华晨宇、欧豪和白举纲面对着阳光的背面只是三个黑漆漆的影子,影子里是什么呢?是他们说出的豪言壮语?是他们积累的粉丝数量?还是他们日渐强大的内心实力?
 
其实只是他们的青春而已。
 
选秀节目刚开始的时候打出的口号是梦想实现,让每一个有梦的人站在最耀眼的地方,然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塑造一个举世无双的神;如今的口号则变成了青春成长,总算拥有了选手自己的灵魂,重要的也不再是夺冠,而变成了享受节目的每一天——为此湖南卫视甚至率先启动了真人秀的拍摄模式,几乎24小时拍摄选手们的日常生活。粉丝沉浸在各种小细节、小确幸甚至是小暧昧上,将自己与偶像的距离拉到间隔一个屏幕之间。
 
但这真的就是他们的青春吗?或者说每一个选秀比赛的人真的就如同节目所表现的那样内心强大正能量吗?
 
《我就是我》选择将镜头摆向另一边。在强大且不容置疑的比赛推动下,他们的个性无法自由发挥,他热情无法迅速酝酿,他们被迅速的抛到残酷的世界里,充满了疲惫、迷茫——和大多数青年一样。在《我就是我》中一个个闪过的名字,略过的脸庞下,个性被隐藏在庞大的节目制作之中。如果没有看过电视比赛,他们的名字大概只是一记符号罢了。
 
《快乐男声》的总导演说,比赛就是在两个月内把男孩变为男人的过程。可人生的成长何其复杂,转变怎么可能仅仅以两个月就加以完成?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无论比赛还是真人秀所展现出的始终只能选手最美好的一面,真实被隐藏在巨大的光芒中,好像片头那三个轮廓清晰却黑暗的影子一样,让人看不清。
 
很多选秀节目在播出之后都会选择拍摄电影,比如《乐火男孩》、《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等等,但这些电影选择的方式都是安排热门选手去扮演他人。《我就是我》则是让男孩子们扮演自己。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很有意思,就是探访留守儿童的时候于湉在签名本上签了欧豪的名字,另一个小朋友看到了也要一个一样的签名。于湉不是欧豪,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都是一样的。每个选秀的歌手,无论人气如何悬殊、外形有何差异,他们都仅仅是一个选手,只有比赛后才能拾回真实的自己,不再是舞台上那个活力无限的少年,也不再被规则束缚作出各种妥协和选择。
 
华晨宇就是真实个性的代表,爱他者说他呆萌可爱,不爱者说他自私清高。他就是个性与规则对冲的典型,他接受不了有些比赛的规则,却也无法改变赛制。《我就是我》中的导演范立欣也将镜头对准了他,甚至不惜定格镜头去捕捉他脸上细微的情绪变化——他说不能改变这个比赛,就只能改变自己面对比赛的态度;不能展露自己真实的个性,至少不要因为比赛的残酷而改变自己。而他的这种想法无疑也延续到了现在,在《花儿与少年》中对于华晨宇的争议大体也还是来源于此。
 
而华晨宇双重口碑也恰恰说明,个性与世俗的冲撞确实是青春必须面对的事。《我就是我》中收录了很多比赛之后选手点评的镜头,他们的表情、唱功、行为都要一一被检视。在这样的调教下所有的热血也都变得有些沉重。《我就是我》中最舒缓最美好的片段恰恰是左立在休息时唱歌的片段,大家围坐在泳池旁,留下的只有自己。这个时候的他们丢掉了残酷的比拼,丢掉了世俗的流言蜚语,只有音乐、友谊和关于夏天的回忆,这才是真实的青春,是夕阳下最亮眼的黄金。
 

 5 ) 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

一直坐着看到字幕结束,有个中年男性下了台阶,看到后来的画面又停住脚,站在屏幕下面看到剧终。我们是最终看到THE END的两个人。

英文译名叫no zuo no die,主要演员十二强叫“我们”,其余六十六强叫“我们的小伙伴”,整个节目的制作团队叫做“帮助我们的人”。

之前和朋友说为什么不觉得《中国好声音》是选秀节目,在我看来,选秀关注的是人,不该是歌。《中国好声音》里面没有人的变化,应该算是听歌节目,或者K歌节目。去年的快男有些好玩的选手,但是阴差阳错,最后还是做成了烂节目。烂了也罢,里面总能找到夏天的味道,又老了一次,又看着青春散场了一次,芒果做这种东西是无敌的。何老师在片子里面说:节目表现出来的可能和平常的自己不太一样,是一个全新的自我。我觉得他是有不想说出口的词语,至少我看完了全程节目,会觉得它表现出来的选手,是一个扭曲的自我。

有一集节目组叫父母来城堡,几乎把所有人都逗哭了(07年的时候就干过这种事了)。然后华晨宇的家人没有来,最后告别的时候,摄影机就对着华晨宇猛拍。他的表情是笑呵呵,然后收敛成冷冰冰的,然后跟其他人的父母摆手,又笑呵呵的。我只觉得那时候他心里面肯定是有恶意的,而且也并不可怜,绝非无辜。

在镜头面前,该做那个表情,于是他就做了。有时候会觉得矫揉造作,而且被看出,反倒是种天真了。

常常说造星,或者造梦,八年过去,星光愈发黯淡,梦碎得也越来越快。每个人跟每个人的梦都差不多,不过别人的梦总不如自己的珍贵,别人为之出生入死,也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后面的比赛特别疲乏,所有人看起来都垂头丧气。我那个时候关注复活赛,还不甘地想,还有那么多人卖力搏命,就是为了拥有站在这里垂头丧气的权利吗?后来就能想通了,即使是冠军,也不会离梦想太近。一步之遥是最漂亮幻觉,离得再近都不够近,花儿很快就会凋谢了,这是衰败的季节。

耿琦在20进10的时候唱过一次《十万嬉皮》,唱得太糟被骂了,后来被淘汰了。回到复活区里,小伙伴们嬉笑怒骂,还一起唱过反光镜、唱过逃跑计划,闹哄哄地要唱石家庄人,好不好听都成了次要,那时候我才看到,大家挤在一起唱歌,唱得特别开心。

也是北京小伙儿耿琦说的:我觉得我就是那烟花的起爆器,我不是那花,我就是那声音,啪啦啪啦啪啦的,也挺有意思。

我听到那个声音,我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听,我就觉得,挺有意思的。

 6 ) 天高地远,死在路上。

我带着“看看这是什么鬼”的豪情万丈去看了这部电影。
    哪知道结果却有心挑刺,无力吐槽。
    因为所有进电影院之前的“我以为”,都在走出电影院时变成了“我相信”。
    我年龄不小,这么多年就学会了俩字:不信。
    可当我坐在这里一边回想电影里的场景和台词,一边敲键盘的时候,心里只剩了两个字:我信。
    
    所以现在我甚至有点小心翼翼的在写这篇影评。
    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不止是路人的偏见,甚至是片方的宣传手段和部分粉丝的偏激误读。
    所以就算我不能帮助大家认识它,也万万不敢让大家反感它。
    错过这部电影是个很大的遗憾,我怕成为罪人。
    
    最开始要说清楚的就是:它是纪录片。
    没有表演,只有表达。没有台词,只有心声。没有演员,只有被记录者。
    它出人意料的真实,也出人意料的温情,最后又出人意料的残酷。
    
    ————————剧透分割线————————
    
    电影的主线是冠军夜,所有零碎的片段都用倒计时的形式串起来。
    我做好准备要看鲜亮漂亮的皮肉,就像所有选秀节目里抓人眼球的帅哥美女那样。
    结果范导给我看了好看的工作人员和丑哭的快男选手们。
    华晨宇的大舅脸和痘坑平铺在整个大荧幕时,我心里突然对这部电影有了更高的期待。
    可还是忍不住在心里吐槽,除了脸,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吸引目光?居然素颜出镜!居然穿睡衣出镜!居然刚睡醒就站到摄像机前!居然不露肉!
    
    然后我又做好准备要看选手的艰苦家境和自强不息,就像所有选秀节目的选手介绍vcr那样。
    结果范导给我看了他们像一帮神经病一样嬉戏打闹。
    电影里七八个人穿着丑了吧唧的家居服,拿着录影设备互黑互损然后又笑成一团的片段,简直是我近期在电影院里看过最温馨的画面。无比真实,毫不做作。
    我简直要被范导征服了,只剩嘴硬。
    我艰难的在心里吐槽,这种东西会有人喜欢么?一点也不励志!居然没有选手独自练歌到天明的镜头!居然没有选手受了委屈嚎啕大哭或者刚毅的抿着嘴的镜头!居然没有努力得到回报然后欣喜若狂的镜头!好意思说自己是励志片么!
    等等,又想起来这部电影好像从来没有标榜过自己是励志片,我为什么会觉得它想要励志?
    为什么?
    
    后来我又做好准备要听听这帮小孩慷慨激昂的高歌自己理想,像所有选秀节目的选手一样。
    结果范导给我看了他们的挣扎,矛盾和犹豫。
    白举纲站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中,梗着脖子想说不,最终却只是低下头一遍一遍的写自己的名字。
    于湉的白短袖晃得人眼花,他想表达不满,最终只是在大家嬉闹的时候,脸上挂着一点点笑容说,抓人眼球没问题,不要丧失人性。
   宁桓宇总是笑的带一点羞涩,可是他被淘汰的时候,趴在地上亲吻舞台,起身时眼睛里有小星星。
    
    我摸了摸脸上的眼泪,这才想起来自己最开始,只是想看看漂亮的脸蛋儿和漂亮的身材而已。
    

    当快男和电影都已经被定性为圈钱的时候,我并不敢奢求温情。
    我又错了。
    于湉一睁眼,还没洗漱就记挂着华晨宇的爸爸没有来,带着自己的父亲去叫他起床。
    比赛直播时,白举纲紧紧的握着话筒,对着宁桓宇唱完了一整首歌。
    欧豪玩着水开导大家,说你退赛是你牛逼,可选择了就要接受。
    严厉的女导演训斥指责他们的任性,可之前也是她,耐心的协调选手和乐队之间的冲突,温和的说,他可能不知道怎么沟通,我们要帮他找到问题。
    
    很多镜头和细节难以描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会让人心生温暖。
    
    说实话,我去看电影,就是捧出自己的一颗心,希望导演瘙它痒处。
    不论我如何吐槽,我都一定是有所期待才走进电影院的。
    我不是电影专业,拍摄手法和剪辑技巧与我无关,我只是想说,我没有失望。
    
    还有一个绕了很久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理想。
    想绕过去是因为这个话题太大太空,又被太多人说了太多次,我没办法说的更好更透彻。
    绕不过去却是因为,不说两句我心里难受。
    人总要有点什么,是想要捧到手里认真去做的吧。
    我记忆深刻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个人的飞黄腾达只是想法,而理想是对社会的责任。
    我记得电影里,白举纲说过,我希望用我的歌声鼓励别人,感染别人。于湉说过,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公平,可是在音乐面前,不论贫富美丑,他们都是平等的,我要给他们的就是这个。
    从这里我开始觉得,这帮孩子不止是有梦想,有成为偶像成为巨星的想法,他们是有理想的。
    这是值得敬佩的。
    
    范导在“纪录片上院线”这条路上上已经走了很久。
    快男们也在“成为偶像成为巨星”,或者“自由歌唱”这条路上走了很长一段。
    可是这部《我就是我》虽然上了院线,票房却令人扼腕。很多没有看过的人还在惋惜范导居然自降身份来拍这种东西。
    可是快男们在多数人眼中依旧是只有脸蛋,甚至脸蛋也不怎么样,只有一帮脑残粉的小鲜肉。
    
    这个世界并不在意你付出了什么,它只看你能拿出来什么。
    当你有所成就,别人才会去看看,你付出过什么。
    可是,哪怕世界从未听过我的。
    别停步,别后退。
    天高地远,死也要死在路上。
    
    这是我对范导,对快男们,和对我自己的期待。

 短评

对于纪录片来说,它比one direction那个好太多了

9分钟前
  • 醉饮狂歌
  • 力荐

十年选秀,看到春和笔抱一起的时候,多么希望这一秒是永恒的。

11分钟前
  • 小石匠
  • 力荐

看到那段没有水印没有广告的弗朗明哥还是很开心的哈哈哈 欧豪练舞的样子好认真好可爱 手指被割伤 清洗伤口时深深低着头一语不发忍着痛 有一幕是满场的观众 突然下一帧变成灯光熄灭后的空场 带感了~ 白举纲唱龙拳玩双节棍那段有点震惊~ 哈哈江油小王子

15分钟前
  • 沙力兔
  • 还行

亮点在后半段真情实感流露。互动观影把这部纪录片的形式也推得赚眼球,能理解为什么被选上多伦多。

1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 2.6分就是你们的榜样,不敢撞小时代,敢撞后会无期!小四韩寒同意嘛?他们女婿同意嘛?

24分钟前
  • 清舞翩翩
  • 很差

给这部电影打分简直是我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感性告诉我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调调。但理性告诉我这部电影缺点一样很明显。对这届快男印象大为改观。院线中国电影十佳,被完完全全低估的电影。豆瓣上的那些没看就打一星的装逼狗请你们滚!

27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推荐

试图透过一场全民娱乐现场,捕捉全新一代舞台逐梦青年的立体画像。青春、励志与激情,也同样可以是其反向的尔虞、操控与消沉。揭秘十年造星工厂之运转体系,舞台之颠亦或是被体系吞噬的当代90后青年,走向Liveshow之后全民娱乐帝国,更为黑暗系“饥饿游戏”或许才刚刚启动。

2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快男不仅是一个选秀比赛 就像新东方不仅是一个培训学校 而是一种青春的精神 青春并不是指一段年龄 而是一种不苟且的状态 虽然很多次跌倒 依然要做自己 好好活着

33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先導放映時候看的。覺得這才是青春。並不是年輕的肉體就是青春,還有不羈、放縱,友誼、親情,矛盾、渴望,夢想、妄想。關於真實。關於商業與藝術。關於800小時的素材。關於隱晦的批判。究竟是不是一場秀,大家看過後再討論吧。每一部紀錄片都用過心後再評價吧。

38分钟前
  • 敬請安靜
  • 力荐

《小时代3》《后会无期》《我就是我》,竟然全看了,这个暑期好青春呢!!其实三个电影都是三星水平,如果非要比的话,《我就是我》带给我的触动更大一点,回忆更多一点…

39分钟前
  • 宋小卡
  • 推荐

《归途列车》的导演把一部狗血选秀节目硬是拍出了年轻人独有的天真和纯粹。只可惜受限于制片方,最后有点转变为栏目宣传片的感觉。当然,也可以将它看为一部优质的青春偶像成长电影?如果导演能更直白地表现节目所带来一些的负面元素,能更宏观立体地去讨论整个文化现象,片子应该会更好

40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清华点映看的。之前从没看过快男以及默默地深深滴鄙视过脑残粉们。不过片子并没有不好看也没有脑残,尽管商业制约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影片之中,仍不失平衡与换位思考。扣一星为不可避免传递出的芒果台价值观,再扣一星为与《归途列车》之间的心理落差...未看刷一星这种行为真心脑残,为毛还有人以此为荣

44分钟前
  • 浅斟低唱
  • 还行

现在作为一个在湖南卫视实习生的身份来看这部纪录片,心情有些不同。选手们一开始海选的时候都想证明自己或者唱自己的歌给别人听,但随着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也被附着更多的东西,但这个纪录片告诉我们他们也是个孩子。

45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你说这个不是粉丝电影,但你怎么解释只有粉丝才能看得下去?这种程度的仆街,完全可以理解。

49分钟前
  • ZeonGin Sou
  • 很差

十年选秀,那个燥热的夏天,怀念与你们一起度过。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对快男无感甚至没看过比赛 电影看完也哭的蛮爽 有路转粉趋势

58分钟前
  • 郭小月
  • 推荐

尽管记录对象几次三番在镜头前表达自己不愿被节目组的“本质玩弄却假意培育”的娱乐态度收编,但影片总是通过插入脱离主要脉络的剪辑画面来体现他们对成功和友情的渴望(所谓励志,所谓成长),所以说到底是影片被节目组收编了,永远不要怀疑主流电视文化的可怕力量……

1小时前
  • 正在
  • 还行

本最该成为粉丝电影的《我就是我》却轻轻撩起帷幕的一角,用冷静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中国当下年轻人的现实一种。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导演@范立欣 未必能赢得票房,但容易赢得真心,在我看来这是更大的野心。

1小时前
  • 四十四次日落
  • 推荐

几年前,我曾为自己过了容易掉眼泪的年纪而庆幸,几年后,我看着他们,却莫名有些羡慕。在那个并不知道自己虚伪的年纪里,在那个把鸿毛看作泰山,把自己也当成泰山的年纪里,借着梦想的名号而为青春哭泣的感觉,真好啊。

1小时前
  • 飞行官小北
  • 还行

我正青春,而你们的青春,却永不回来。这个夏天,最值得看的纪录片。

1小时前
  • 自由极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