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三季

综艺大陆2018

主演:许知远,张艺谋,尤瓦尔·赫拉利,李宇春,王石,徐冰,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28

详细剧情

  《十三邀》是一档为许知远量身打造的节目。他“带着偏见出发”,在一次次谈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本季嘉宾包括张艺谋、李宇春、王石、徐冰、赫拉利、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等。

 长篇影评

 1 ) 确实是带着偏见在看世界。也还行吧,毕竟我们都只是个人。

从郝蕾过来了木村拓哉这一集。感觉很尬、很搞笑… 尤其是许知远突然一个人喝起了红酒,木村就笑着说“一个人喝红酒不奇怪吗?” 尬死我了…🙃🙃 还有许知远问木村如何看待爱情…?突然就聊这个…跟你都不熟好嘛!? 而且翻译翻的是“爱”,在日语里是一个很深、很文艺的词,和日常说的“恋”不一样,和许知远想问的中文的“爱情”也不太一样,搞得木村一脸懵…我也一脸懵… 中日思维、文化差异真的很大。翻译带来的误解也不小…😂

许知远确实如他自己所说,一直在带着偏见访问,不断追问“难道没有更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吗?” 但他并不理解日本社会和大众对于自我个性的处理方式,也不理解日本娱乐圈的工作方式,只是自以为是地强调自以为喜欢的日本作家,但也许人家根本不是他想的样子。

他问木村是否会觉得自己代表的平成年代结束了、会有遗憾/伤感之类的,但这个问题简直在日本的语言系统中根本不会被问出来。木村听到这个问题肯定吃了一惊:中国人(尤其是这个中国人),都在想些啥呀?

但木村也确实是矛盾而失真的——访谈时说自己并不是那种有多面具的人,但在剧里、做节目时的木村,又明显感觉得到是一个更积极、更有影响力、更宣扬自我的人。

唉…级别到如此大佬,出来混饭吃也都不容易啊~

 2 ) 答非所问的一次采访

看了接近一个小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李宇春常常答非所问

这个从前十五分钟的问答就可以看出来。

最开始,李宇春分享自己对艺术家的感受,说发现自己没有那些旺盛的生命力。

许知远就问:你什么时候意识到你没有这种旺盛的生命力?

李宇春的第一次回答说的是是对自身的认识。

于是许知远再次阐明这个问题。

李宇春才正面回答说是近几年才意识到。不过之后她的回答又偏差到自我成长的路,而不是回答许知远关注的“旺盛的生命力”。

后来许知远听到李宇春有新的爱好--摄影,就问到,图像和影像给她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

李宇春的回答是,音乐的意义更多的不是技巧性的,更重要的是表达。这个跟问题也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表现得最明显的一次问答是,许知远问:你对于最近筹备演唱会的过程,特别不满意的部分是什么?

李宇春分享的事情是自己因为演唱会受伤 ,父亲很心疼,希望能暂停演唱会;但她强调说自己决不能轻易放弃,因为这个里面其实有很多她的心血。

这些回答,基本上都与问题对不上。

不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如果不看许知远的问题,李宇春的表达其实是相当完整的--主题明确,也有故事化的阐述。这可能也是许知远夸李宇春表达能力优秀的原因吧。另外,她在讨论自我认识的方面也有很多想法,看得出她是一个喜欢自省的人。

可惜的是,这个问题和回答基本脱节的采访,实在是缺乏你来我往的讨论节奏,也没有明确的议题支撑起来的看点。最终的成片不像是一个深度访谈,更像一个偶像的情感独白。

 3 ) 唐诺:假的东西撑不久,但撑久了就会变成真的。

第七期十三邀,来的很是时候。看完那会儿,哭得很难受。因为感动,因为向往。

正好前几天看过唐诺老师在访谈文章里(//mp.weixin.qq.com/s/9esP0fwjjFiAglwPF_j4uw)提到,读者分三种,假的读者很快散去,少数核心的真正读者在每个年代数量都差不多的少,而编辑要争取的就是中间那些假装的读者。

原文摘录:“过去我作为一个出版编辑,最争取的是中间那层,假装的读者。他们其实能力没有真正到这个地步,甚至阅读是吃力的,可是他们有一种向往,或是受到某种诱引,不管那是误会还是启发。这一批读者某些会离开,因为假的东西撑不久,但撑久了就会变成真的。所以读者才会成长。”

当时看到之后,正激发出一点阅读兴趣但依然很吃力的我感觉很生气,心想这人也太自大了,对于读者还要分三六九等这件事觉得被冒犯。当然,正因为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所以才感到沮丧。

他也说,如果一直撑下去,就是真的。正好,最近我心里萌生的向往大概和这个“撑下去”说的是一个事情。

13年因为微博上看到蒋方舟的推荐买了《尽头》。但很显然,我还没达到唐先生的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我一页也没看过就搬回家雪藏了,在看完十三邀之前我一直都觉得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看完那本书了。所以我其实并不了解唐诺先生,看到预告片之后,就抱着想看看他到底是个如何货色的读者敢说出如此高傲的话的心情来看了这期对谈。

看完之后,真实地被他的勇气、坦然和诚实给深深打动了。我仿佛看见自己年老时终于成为了向往的模样,甚至有点感动,心里也觉得我所向往的尽头大概也就像他这般如此吧。其实并不觉得失望,因为看到他到现在还是如此得充实、平静和快乐,我就对这条路上的风景感到十分放心。

我就知道,书不会辜负你。

没有写小说的天赋,却生活在写作天才的环绕中,那就终其一生地勤奋读书与写作。“十几年来一天也没停过”这种话,他现在说起来轻盈,可真做起来要多难?这其中需要多少的热情、活力、坚定、勇气?这种剧烈,只有他自己知道。

说不出简单而巨大的话,因此无法成为煽动人群的明星,偶像或诗人,那就独自摸索思想的脉络,努力找到那根“正确”的线。即使有人觉得啰嗦,即使无人听见,但他依然在用力地享受理解世界所带来的层出不穷的乐趣。这种快乐,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唐诺或许不是一个天生的表达者,也没有影响他人的野心,但他一定是一个天生的阅读者,一个老天爷偏心赐给他无穷快乐的幸运儿。

节目最后听到他说,面对时间,人类在书写上的接力势必会对读者提出要求:“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这段话真的十分认同,听得我有点激动。

这算是解释了他之前关于读者分类的话。“撑着”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些笨拙、吃力和艰难,但读书不是表演,只要那快乐对你来说是真实的,你就会自然希望吸取更大的快乐。其实只要一直读下去,作为读者的你就会慢慢成长。

正因为太过珍重地对待文学写作,所以作为读者才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要急,读书也不是为了追求一个什么结果。

节目里说到这个时代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作和阅读,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在十三邀里看到的这些名人对谈,在某种意义上也向我们普通人提供了对“巨人”内心的一次窥看。

如果说文学书写中凝练的真实是一种在人类集体里用时间进行的接力,那在人类谁都是第一次活的生命中,在身体首次运转的生活中所展现的具体的真实,在这个时代以影像呈现在屏幕里,不敢说有多严肃,但总是显得比书写里来得更加浓重、巨大和切实。

我现在还不知道内心受到的触动是否是真实的,但我还是同意唐诺对电影的看法,影像能承载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即使你觉得看完一期十三邀的对谈深受启发甚至启蒙,那也不要太迷恋这种事情。总还是觉得书写中凝练的真实才能被真正的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人不能一直靠二手的东西活。

但无论如何,能看到十三邀这类节目,还是觉得幸运。这些名人在对谈里展现的或自大或谨慎或诚恳的真实,都是在给观众心中放一些点——等着你在阅读中,在生活中把它慢慢展开。

其实没有答案。

“读吧,如果还来得及。”

 4 ) 张艺谋,姜文和科长

我第一个点开的视频是张艺谋那期,也是唯一一期进度条没有进行完的一期。接下来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不会引起我的兴趣或使我兴奋了。老谋子的工作室挂满了自己所有作品的海报,很是壮观。我也绝不否认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优秀导演,毕竟作为第五代的“领头羊”,他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采访的气氛很轻松,这种轻松是不曾出现在姜文和科长的节目中的。虽然我并不喜欢贴标签或者刻板印象,但是老谋子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在电影市场、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游刃有余的“成功者”,他的责任感来源于工作而非艺术作品,面对艺术有谦卑之态,面对自己的成就有溢于言表的骄傲之感。

第二个打开的视频是最爱的姜文导演,没有之一。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会对姜文情有独钟,答案可能是因为其迷人的气质或是富有磁性的勾魂嗓音哈哈。当然根本原因我自是清楚的。同样面对历史,老谋子是敬畏,而姜文仅视之为手段,从这一点也可以感知到二者认识世界的区别。姜文生来是幸运的,生长在精英的环境下,生活中有太多困境靠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于是电影便成为了他的出口,甚至是短暂的逃离。如果不得不给姜文导演贴上一个标签,那么我想他生来就是一个艺术家。不论作品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他从未怀疑过对自我的表达,这种自信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与姜文导演的自信相比,科长缺少了一种坦然。科长对待电影是严肃的,没有老谋子的运筹帷幄,也没有姜文的舍我其谁。面对同一个世界,科长有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将必然导致痛苦和自我怀疑。科长说他对“追求共识越来越不感兴趣”,那么就意味着他曾经追求过。艺术家和商人是从不知“共识”为何物的,艺术家只关注自我表达,而商人天生就会求同存异。在我目前的认知里,科长更像是一个思想家,思想家是痛苦的,或许他们也享受这种痛苦。如今的科长将自己抽离出来,不在关心人与社会,开始探索宇宙,太空和外星人,我们可以认为是科长升华超脱了,视角变得更大更远了,也可以认为是—“人间不值得”。

 5 ) 天下“第一”读书人,阅读量制霸全国无人能敌

唐诺这集是整个四季中我最爱的一集,看了不知道几遍。唐诺的渊博真是令人惊叹,古今中外、历史人文都信手拈来。尚书、左传、春秋、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卡夫卡、密尔……这些闪耀千古、永垂不朽的书和名字滋养着并构成了唐诺。令我感动的还有唐诺对书写和阅读的挚爱。如果你喜欢读书,一定要看这集啊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唐诺精彩部分记录

《尚书》

《尚书》我把它之为中国古代最神圣的声音、最伟大的声音。

《易经》

《易经》它是一种统计的概念,当时所能够得到的人处境的百科全书。

《春秋》

《春秋》最有趣的是,它可能是中国第1次有名有姓有据的一个人把一本书完成。孔子做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写出了一个应然世界的版本。

《左传》

《左传》是把孔子的应然的世界再拉回到实然里。

《礼记》

《礼记》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喜欢《礼记》,因为那是充满了各种生活的可能的猜测,然后对人跟人关系的一种理解。

书的世界,变化万千
买书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
卡夫卡用清澈的风格描写污浊的梦境
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改变”
注:弥尔顿这句话出自其名著《论出版自由》,弥尔顿是自由主义的先驱,史上第一个阐述出版自由的作家;此处的小密尔即约翰·密尔,也有的译为穆勒,这段话出自其经典著作《论自由》(严复先生曾翻译为《群己权界论》),这本书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巅峰之作和集大成者!
我们由我们读过的书所构成
书籍突破人的局限性与单调性


《十三邀》对我影响真的太大了,它基本成了我最近几年书单的来源,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移步《读书并不能改变我们啊》。

 6 ) 搞什么?这一集《十三邀》差点把我给看哭了

《十三邀》的第七季在这个月初终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虽然我是没有那许多急切期待,毕竟我才刚刚以龟速看完了第三季。

《十三邀》是我最喜欢的访谈节目,没有之一。可能因为喜欢,所以看的速度就非常慢,毕竟这不能像看剧恨不得一口气看完而一天连刷好几集。毕竟是不一样的内容,似乎每个人物的对话,都需要一段时间去沉淀。

有时我会问自己,看《十三邀》的时候我究竟在看些什么?是看许知远用他带着偏见的眼光不停地追问时代抒发情怀,还是看节目里的那些人物所呈现出了与日常聚光灯下的不一样的东西。我想,也许兼而有之,在这样的追问和反思下,打动我的是这些人对于生命和自我的思考。

看第三季的时候,张艺谋坚持不懈对电影的探索和尝试,唐诺不急求功利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静心耕耘,毕赣不跟随商业电影随波逐流且朴实生活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看吴孟达的采访时,我竟却差点泛出了泪花。

吴孟达是华语影坛片酬最高的黄金配角,与周润发同期进入香港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的他,一生的角色基本都以配角的身份出现,而最为让内地观众熟悉的,应该是他与周星驰共同合作的一批脍炙人口的无厘头电影。

虽然吴孟达自始至终都不明白什么是无厘头,但他却实实在在和周星驰一起打造了香港电影的一种独特搞笑风格。他是《大话西游》里的二当家,是《九品芝麻官》里的包有为,是《逃学威龙》里的曹达华,也是《鹿鼎记》里的海公公。

第三季《十三邀》是2018年播出的,采访的时候吴孟达已经六十六岁了,刚结束了《流浪地球》的拍摄,他看上去也确实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但在《流浪地球》拍摄现场切入画面中气喘吁吁,则能感受到他在这样的年岁依然用尽气力去演好电影角色的敬业。

吴孟达是福建厦门人,采访的地点选在了厦门。咖啡馆、天台、餐馆、马路,对话在任何地方随意发散。在这一场对话中,看到的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者,对过往的怅惘和对故友的追思。

吴孟达的初次走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由于在电视剧《楚留香传奇》中成功塑造了胡铁花的角色而被无数观众追捧喜爱,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少年得志,放荡不羁,他在终日的纸醉金迷中堕落沉沦,欠下巨额赌债的吴孟达差点走上了绝路,就连好友杜琪峰当时都觉得他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每每在回忆这段过去的时候,吴孟达坦言自己总会不舒服,那段不堪的回忆,给他的人生留下的深刻教训让他终身都后悔莫及。

而今,他已变得平和,不会让人非要接受自己的观点,听到与自己内心想法反差很大的东西也不会开口辩驳。吴孟达说,耳顺就是这边听不顺耳就从另一边耳朵出去了,他知道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出发点是什么只有自己知道。

吴孟达与周星驰合作了长达十二年之久,虽然《少林足球》之后,两人因不合而解散,但对曾经两人长期保持的合作之谊,吴孟达还是深觉惋惜的。他坦言也许未来两人能够坐下来聊天,说说过往,但昔日的那种默契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

而杜琪峰则是吴孟达最为尊敬的导演,以至于在采访时说到杜琪峰,吴孟达还会竖起大拇指。他是看着杜琪峰从王天林底下的最不讨好的副导演,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成就上的,杜琪峰在电影事业上的任劳任怨和兢兢业业让吴孟达大为夸赞,更把他当作始终可以把自己放心托付的导演。

吴孟达虽然是黄金配角,但他却只获得过一次香港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在1991年陈木胜导演的《天若有情》中,他捧得了那一年的金像奖,或许正如一位导演说过,能不能获奖只是运气,但得到提名的都是优秀的。

为此,我去重看了一遍《天若有情》,坦白说同样是说小混混的,这部电影相比后来刘伟强的《古惑仔》是要逊色的,但吴孟达在影片中塑造的太保形象是真的可圈可点,他演活了一个小人物在丛林社会里的苟延残喘,更在关键时候将心底的义气用洪荒之力施展而出。

在吴孟达的讲述中,看到了人生的起落无常,在对往日荒唐的追悔中却同样坦然承认这段经历的客观存在意义,没有一段经历是会被浪费的,可能正是这样的醉生梦死,才有了后来的涅槃重生。这蕴藏着这个老人对生活的淡然。

在海边,吴孟达说年轻的时候跟周润发和杜琪峰一起裸泳的故事,许知远接着话茬提出他们可以七十岁的时候再相约去裸泳,两人哈哈大笑。

可遗憾的是,吴孟达已再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个七十岁的约定了。

 短评

比起陈凯歌、姜文、贾樟柯,张艺谋这种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太难得了。

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时间够的话一定要看完整版而不是剪辑版啊,感受太不一样了,真心的

9分钟前
  • 阿布鲁齐
  • 力荐

黄土地里的实在人,那碗面就看出来了。

11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张艺谋本人其实比想象的要有趣,也看得透彻。

14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力荐

看了李宇春那集,蛮有感触的,每一个问题都很锋利,但是李宇春回应的超乎想象!13年,能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仍有自己一席地位!这个女孩,不简单!

18分钟前
  • 文先生
  • 力荐

第一期挺好,国师比想象中有趣自在。永远对勤奋且有责任感的人抱有好感,不要奔着伟大而去,不辜负的心在那儿,伟大会奔你而来。

19分钟前
  • Bahvoilà
  • 推荐

第一期的嘉宾张艺谋导演,享誉海内外获奖无数不是他的标签,可能国内部分文青爱踩他因为他是标杆批评他可以拔高自己,但张导这个人不同某些导演会反击会据理力争,现在就连于正就可以大喇喇的说他是国内美学最好的,服化道很多都是山寨他的,但是张艺谋从来都是很低调哪怕关于他的任何新闻褒贬不一全部埋头认了,咱们对于艺术家其实有点苛刻,国内享受一点礼遇的可能只有“姜文 李安”吧。早期文艺电影的张艺谋频频亮相国际,戛纳威尼斯柏林欧洲三大电影节走透透,金球奖奥斯卡也是常客,既《英雄》后开创中国电影商业大片时代,英雄广受争议但如今回看我个人认为这是导演最好的作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气磅礴无与伦比使得他不仅是电影导演被人封为“国师”,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记录了他幕后创作艰辛,接着G20 APEC 金砖峰会伴随着中国每桩盛世

23分钟前
  • 苍穹ぷ鸢鹞
  • 力荐

张艺谋笑的真好看啊

24分钟前
  • 什么卢
  • 力荐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27分钟前
  • Leon·Yang
  • 推荐

挑着感兴趣的看了几期 对木村拓哉的采访不及格

32分钟前
  • 林木暮
  • 还行

张艺谋老师未免太实诚了,你能在这期节目里看到一个极其真挚、喜爱钻研和绝对努力的人。许知远说偏见、自由和突破,从他身上就能看见了,可以算得上是纯真了。

34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暴雨倾盆的午后,看了十三邀第三季的第一集。之前看过许老师采访冯小刚和诺兰,一个满口脏话,一个无比冷静,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尤其是冯小刚,我真的不喜欢不具备基本修养的人。第三季第一集我必须要给好评,最喜欢是在咸阳那段对张导年轻时候工友的采访,真实复活了那个出身不好、全厂唯一的非团员、床头贴满显影配方、七年逆境不放弃学习的张艺谋。成名之后依然不忘初心,谦逊和蔼、自我要求极高,作品保持高产。不论作品好坏,张导绝对是人生的榜样,毋庸置疑。

37分钟前
  • 月亮与六分钱
  • 力荐

张艺谋真是太坦诚了。承认自己才华不够,是坦诚,也是勇敢。坦言自己的最大强项不是摄影,而是造型。这个从《影》也能看出来。访谈,被采访者重要,问的问题重要。还有就是些偶然的东西,抓住了,就很宝贵。张艺谋这期,抓到了那个吃面的大腕。它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张艺谋来自于出身的朴拙和局限性,也可以作为了解他和他的作品的一把钥匙。张艺谋的可贵之处是,他不遮蔽。

3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访问名人真的是挺难的事儿,而看了三季之后我仍然没跟许知远学到什么实际的本领。大部分做到某个层次的名人都会有种顺其自然的同理心,你所认为他可能会有的纠结他完全没有。记者最怕碰到的也是这样的采访对象,他很真诚,但真的没啥可给你看的。他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他一点也没往心里去。

40分钟前
  • 沛沛
  • 还行

看了对话张艺谋的完整版 感觉是个真诚努力的人 但是他说自己想跟上这个时代 想让年轻人喜欢自己 又说现在这个时代不会喜欢库布里克和黑泽明 又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回自己 我想这里面挺矛盾的 并且我也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会不喜欢库布里克等大师的作品

45分钟前
  • 340
  • 推荐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46分钟前
  • 无力烦
  • 还行

唐诺这期很棒

51分钟前
  • :)
  • 力荐

张艺谋确实配得上国师称号,有种脊梁的意味,张艺谋之与中国大概就如黑泽明之于日本。如果把中国导演比作一班学生。张艺谋应该是班长有能力有担当一直做着主流正派一点的事情;姜文就是很有个性的很聪明的那种不服各种制度管理的尖子生;冯小刚大概是哪些混进了班里跟着优等生学了点东西就出去炫耀的痞子。

52分钟前
  • 江湖骗子骗江湖骗子
  • 力荐

张艺谋说,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摘金夺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其实一直都没变过,依然是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追寻。变得是外国的评委,他们对成长起的中国不再抱有那种好奇感了。一个时代,人才是固定,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兴起,导致了人才并没有跟上时代。觉得国师还是羡慕王家卫的那种才华的,那种从老上海走来的小资味道。他跟王家卫刚好代表两类人,才华,和勤奋。而王家卫的才华伴随的是导演的集权,和不断的新想法。最后,当第四代导演被《红高粱》取代,五代导演“霸占”影坛。而第五代导演也从启蒙文化走到了大众文化,从对历史的回答,走到了对个人主义的追寻。08年之后他虽然并不像许知远说的那样,前浪拍在沙滩还迟迟不肯死去。但也没有再伴着《活着》那样的作品走上神坛,而是走到了沼泽的中央。

53分钟前
  • 苏格兰折耳
  • 推荐

“书写不是从原点开始的,所以它对读者就产生了一个要求,这要求也要求某种读者,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

55分钟前
  • archimbold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